第卌三期师生共读经典 | 《瓦尔登湖》

发布者:图书馆-刘传庆庆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0

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我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方滢僖

我们每个人或都有过一段喧嚣的日子。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我那么拼命地追寻,也只是在靠近喧嚣。我突生渴望并叩问自己:什么时候能远离喧嚣,寻一片自己的宁静的湖泊呢?直到我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原来任何时候离开都不算晚。逃离这一切,去寻找我的瓦尔登湖,来到只有我一人的静谧森林,泰然自若地生存,才是我如今的课题。

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亲手搭建木屋,这并非是避世,而是为了完成一场充满哲思的实验。他发现如今人们被物质驱使,都为了追求奢华生活而折磨自己,疲于奔命。“人类正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身。实验的开始,他通过计算生活成本,用精确的数字验证:“所谓房屋,只不过是地洞入口处的一些门面而已。”人的生活何必如此奢华?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就能换取最大限度的自由。梭罗在生活里不断“做减法”,告诉我们:“可以把生活里的一切搞得美一点,就像贝壳的内壁那样,但千万不能搞得过分的美。”所以,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么多东西,却不懂得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反而暴殄天物浪费掉它,这不能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是使之成为了生活的负担。

但就算住在了湖边,也不等于梭罗完全的与世隔绝。有人认为他只是在表演,说是要抛弃城市的繁华但又没完全抛弃,说他只是在“做秀”,宣扬一种错误的、封闭的、不社交的风气。但真的如此吗?从书中他对湖边生活的描写来看,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他确实都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梭罗在书中说:“我想,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血气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瓦尔登湖离城市很近,梭罗常常步行去看望亲朋好友,朋友也会来到木屋做客。在湖边的两年多里,梭罗会定时大量地阅读书籍,撰写了作品《瓦尔登湖》的初稿,也常在作品里看见梭罗引用孔夫子的名言。由此看来,梭罗并不是反对社交,他是在反对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的社交。而在湖边时,他也常常观赏美丽的风景。湖水、动物、四季,都是他的伙伴,他通过感官,与世间万物进行交流。“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可见,梭罗是快乐地享受着现有的生活的人,不需要什么复杂的东西,只需一点生活的调味料,就能活得很自在,这恰恰证实了,一个内心富足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读完本书,我不禁思考,在如今,我们已不可能再像梭罗一样独自去深山老林居住,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虽没有给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案,但确实给了我们一些灵感。我们不必这么较真专门跑到瓦尔登湖去打卡,不必非得去寻一片只有自己的罕见人烟的地方,但我们确实可以做到在内心开辟一片“瓦尔登湖”。我想,“瓦尔登湖”代表着一种内心的宁静,这是一种独立又清醒的生活态度。因为生命的本质不是这一生做了多少事,这不是可以衡量的,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地生活过,是否用心去体验了自己喜欢并想要的生活。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瓦尔登湖”——“人们总是在自己编织的罗网里挣扎,却不知自由其实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勇敢地打破常规。”


给自己留一点“瓦尔登时间”

——读《瓦尔登湖》有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刘冰冰

霓虹都市,车水马龙,喧嚣不止;归园田居,躬耕乐道,宁静悠远。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我而言并无对错,只是志向不同罢了。但身处于效率至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是否想过给自己留一点“瓦尔登时间”?

“你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梭罗将个体与自然相融合。他住进森林,在瓦尔登湖畔寻得身心的栖居之所;他离开森林,却将瓦尔登湖的澄澈与自由铭记于心。在资本主义快车道的时代里,自然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语境。

以独居打破群体生活的模式,是梭罗对孤独价值的重新定义。揆诸当下,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在衣食住行中,往往都能看到电子产品的身影,但你是否注意到其中的空虚与寂寞——每当我们身感无聊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亲人好友,而是那块冷冰冰的板砖,“刷手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活动项目。但在梭罗看来,孤独就像是按下了电子产品的重启模式,我们都需要适当的“间息”,获得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从中不断分析与判断,我们如今所处在的大网时代中的各类关系;不断反思与自省,从而走向精神觉醒。梭罗将独处视为增强自我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些在瓦尔登湖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瓦尔登时间”,当之无愧是一种高质量的独处模式。

主动疏离世俗的清醒选择,是梭罗对社会规训的警惕。在功利性的时代,成功似乎总被标准化、具体化,人们总是以精确的刻度来衡量成功背后的价值。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到:“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梭罗身上所蕴藏的反抗精神——他不缴纳战争税,不支持奴隶制,不依赖工业商品……仿佛是在向当时的社会发出呐喊。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人到底怎么活。于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清晨,他用一把斧子劈开了现代社会的遮蔽,走进了更广阔的自由——这便是瓦尔登湖。

努力寻找生活的真相,是梭罗对生命本质最赤诚的叩问。尘世熙攘,但这与“我”无关,比起城市,“我”更喜欢逃离喧嚣,这便是梭罗的态度,同时也是尼采的主人道德观的具象化;离开森林,并不是对森林的背叛,而是在一次生活实验中,在得到生活真相后,“我”对自由生活的选择与领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看光影变幻,听风吹水面,闻自然气息,这让他看透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启发了他对车流轰鸣与人群嘈杂生活的清醒审视——一个人从世界退一步之后,不要忘记在每天的生活里,留一点“瓦尔登时间”。

城市中被精致的金属装饰物所点缀的镜子,迎合了消费者与时俱进的美感追求;田野里被芦苇环绕而澄澈明亮的湖面,承载着滋润万物的伟大使命。镜子也许会抓住路人的眼球,湖泊却时常引来自然万物的驻足停留。阅读完《瓦尔登湖》的我们,不妨也开启一下重启模式,留下一点独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时间”。

 

《瓦尔登湖》读后心得

教育学院 马紫薇

这段时间,我跟随卢梭,在自然中重新思考生活的真谛。

梭罗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的生活体验。在瓦尔登湖畔,梭罗的物质需求降到了最低。他的生活用品也大多是自给自足。但正是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在梭罗的书中,我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人们盲目地相信这荒谬的神谕,却从不看看这一块块从头顶扔到背后的石头,到底落到什么地方。这句话当时我看到就觉得特别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网络暴力、造谣传谣,归根结底,这些人不就是像梭罗这句话写的一样吗,他们的话语其实就如扔过去的石头一样,他们从不关心这些话语的影响,这些石头就这么落在了最伤人的那些地方。我认为我们应当去关注我们的行为带来的真实影响,而不是像一个梦游者一样,机械地执行指令。

读完书后,我在想,梭罗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究竟还可以再复刻吗?或许我们当下很难完全像梭罗那样,沉浸式的与自然相处两年那么久,但我们仍可以在周末假期之余,约上三五好友或只身一人,去往家附近的森林公园也好或是去到郊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好好的思考生命的真谛。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通过独立思考和与自然交流,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该学习梭罗,在生活中找到并追随属于自己的“不同鼓声”,实现真正的自我。

 


《瓦尔登湖》—湖畔的独居生活与哲思

文化与传播学院 宋思敏

 据说2016年清华大学的校长赠送给大一新生每人一本《瓦尔登湖》,这本书在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格,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那这本书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一本书就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卡夫卡

 对于我来说,文字的力量是不可或缺与无法撼动的存在。梭罗的文字及这本书给我就是这种感觉。

 2025年6月12日,我在《瓦尔登湖》中与梭罗穿越时空的相遇,在这本书的世界里,那种细微处的美好让我已然忘记,这已经是将近两百年前的事了。这是一本需要特别用心才能得到馈赠的好书,揣摩每个字每一句,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怠慢不得。

故事的主人公梭罗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尝试着做一名老师,但是他发现一旦成为老师,他的思维和信仰就要遵循这个学校的规训,没有了自由,随之离开了学校。后来他也尝试着做生意,但他又发现,如果花了很长时间掌握了做生意的窍门,搞不好十有八九他已经走上了歪门邪道。由此,梭罗于1845年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瓦尔登湖,在一个小木屋里,独自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年又两月的生活,在这两年期间,他在自然中探寻生活的真谛,把自己的见闻和所思所想写成《瓦尔登湖》。

这部作品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诗意描绘,更是对简朴生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为深处喧嚣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宁静与启示。在瓦尔登湖,梭罗自耕自食,种植豆类,玉米等农作物,体验最质朴的农耕生活。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梭罗观察四季更迭,感受春天湖面冰层的融化;夏天森林的繁茂;秋天树叶的飘落;冬天白雪的覆盖。他与湖边的动植物为邻,观察松鼠的灵动;鸟儿的迁徙;鱼儿的游动,深刻体会到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

同时,梭罗也在独处中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他反思现代生活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忽略了内心需求和精神富足。他不满足于庸庸碌碌的生活,而是渴望深入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追求一种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梭罗一边感知自然,一边融入自然。《瓦尔登湖》提及的动物和植物多达上千种,读起来却并不像普通博物志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梭罗崇尚自然的生活,热爱自然的美景、动植物,整本书其实就是他对自然的记录和思考。梭罗的笔下不仅有宏观的自然景观,更有微观的生态细节。两只蚂蚁的争斗、松鼠的跳跃、鱼儿的游动,每一个小小的生命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他用博物学家的精确,把这些细小的生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梭罗是快乐的,他不孤单,花鸟鱼虫、风雨雷电都是他的朋友,树林湖泊、天地自然都在和他做伴。在一方天地,他体验末知的东西——寒冷,寂静,空旷。同时也唤回我们对自己全面的感受,体会我们是否还有精神世界,它在哪里。文字穿越了时间,记录了时间,定格了时间,在观察这个世界时也更爱这个世界了。

“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只去面对生命最本质的那些事实,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的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好好的活过。”在梭罗看来,人们应该追求的是人性的提升,客观环境的进步只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手段。“人性的提升”是指人类在精神、道德和智慧层面的成长与升华。梭罗的这句话其实隐含了对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质进步的批判。客观环境的改善应该为人的精神成长服务,而不是相反。

只有当我们以人性的提升为核心目标,社会的进步才会是有意义的。

我们都被这个世界裹挟着,不停地向前,向前,而内心早已荒芜一片。焦虑的真相是:未深思的野心和不清醒的欲望。而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他的目光,生活的模样,取决于你看他的心态。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熬过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梭罗一边优化自己,一边完善自我。王阳明说过:“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安石也说:“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梭罗之前写,一个人拥有多少要看他愿意失去多少,而且一个人拥有的越少,他就越富有。洗净铅华之后纯洁而干净的人生,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一个人能放下的越多,他就越富有。本自具足,自觉矜贵。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生活抛给我们的诸多难题都能经由智慧解决,因此成为宇宙间的智慧生灵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我将会在心中的瓦尔登湖继续探索,做文明世界的过客,自我精神世界的主人。日出末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星辰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心中的《瓦尔登湖》

教育学院 刘晶晶

瓦尔登湖不在地图上,它像一把折叠刀,收在每个想逃又不敢逃的人口袋里。我带着老师列的八个问题去读梭罗,读一段合上书问自己:他真在逃避吗?如果答案是“是”,我为何仍听见他在林里大笑?于是我把问题也带进林子,让答案像露水自己爬上来。

梭罗去湖边不是躲社会,是给人生按下“还原设置”。他批判的不是物质,而是人为物所役。当我把购物车清空又忍不住加回同款鞋时,忽然明白他为何说“人成为工具的工具”。写书赚钱并不打脸,他卖的是体验,不是灵魂;交易在书店完成,不在心里。想到这儿,我原谅了自己靠稿费买咖啡,也学会在付款前问一句:这是需要,还是新的枷锁?

“完全与世隔绝”是误读。常说“梭罗与世隔绝”,其实是一场误读。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从来不是孤岛。他常踩着落叶回小镇,推开家门,接过母亲手中还带烤箱余温的蛋糕;建房遇阻时,也会坦然敲开邻居的门,借一把磨亮的斧头。若将时空折叠,让Wi-Fi信号飘进十九世纪的松林,他或许会坐在湖边,轻抚木纹,缓缓说道:“信号可以蹭,便利可以享,但别让流动的字节,替你握紧思考的笔。”

这才惊觉,那些“断网打卡”的仪式,并非真正的修行。内心的独立,不在于远离喧嚣,而在于身处车马人潮、面对闪烁屏幕时,能为自己按下静音键,在嘈杂中守住一方清醒。

翻到“大多数人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一句,地铁正驶入隧道。窗外的黑与车厢内的蓝光割裂般对照。抬头望去,一排垂首的身影在晃荡灯光中静默,屏幕冷光映在脸上,模糊了表情,只留下眼底挥之不去的倦意。梭罗在湖畔写下的叹息,竟与此刻地铁中的寂静重叠——原来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牢笼,从前是世俗成规,如今是数字缠绕。

但梭罗从未否定联结。他在湖边垦地种豆,也会托铁路将收成运出,换回生活所需;正如今天的我们,既需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也不必拒绝开源协作、知识社群的温暖——那不就是这个时代的“互助豆田”?让每个人的收获,成为彼此前行的养分。

合上书,午后阳光落上纸页,困意悄然漫来。我不再自责“读书犯困”,反而莞尔。梭罗的文字,如瓦尔登湖本身,风过泛光,不为炫耀清澈,而是让每个人照见自己藏于日常的疲惫。

我们总期待“完美生活”:向往自然,却抱怨蚊虫;拥抱便利,却焦虑于信息过载。而自然从不讨好谁,它予你湖水,也予你风雨;赠你丰收,也赠你荒芜——它始终是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美好,也映照缺憾。

梭罗的伟大,或许正是将这面镜子,安放于每个人心中。他让我们明白:隐居,不是逃进深山,而是在心里空出一片“湖畔”,让浮躁世相不再侵占所有思绪;而当我们合上书重返生活,也并非对理想的背叛——真正的返程,是把湖水的宁静折进心里,带着清醒与坚定,继续走向想去的地方,在喧嚣中活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