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 悦读无假期——三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0-28浏览次数:240

孔乙己:黑暗时代和堕落个人的悲哀自鸣

——王子莹

  《孔乙己》一文,是我在初中就接触过的。当时,我对这个满腹经纶但却被打死的读书人感到悲哀。我在想:如果这个社会不那么黑暗,这个人会不会可以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名传天下的读书人呢?这样的想法持续过一段日子,但到了现在,我又推翻了这样的想法。孔乙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在这样的环境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安排下,孔乙己注定是会被打压并走向没落。

  《孔乙己》中有一个片段,孔乙己曾很恳切地想要教“我”茴字的写法,他认为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他对于文字和学问的热忱令人动容,和身边的人说起学问总是富有热情。但是,他又是不符合时代的。对于下文中“我”因掌柜从不将茴香豆上帐而感到不屑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学问并不能结合实际运用,而他也和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一样,对于社会现实全然不知,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孔乙己总是满身伤痕地出现,却能掏出钱来买酒喝,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去盗窃了。但是孔乙己只是去偷书,并负隅顽抗一番。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小偷,他只占了一半,他还有一半属于读书人的道德准则和可笑的倔强。在生存面前,要是选择偷,怎么也要偷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吧,但他选择了不值一提的书。可能,在这个读书人心里,书已经是无价之宝,又或许,他只是希望以学问的名声,减少自己读圣贤书却行盗窃之事的负罪感吧。

  这个时代的黑暗,不仅仅是最后动用私刑把孔乙己打死的血腥,而是人们的冷漠。《孔乙己》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让我们有像《药》一样,对于人们自私和愚蠢的面目有深刻的认识。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对孔乙己施以援手。孔乙己在鲁镇无疑是特殊的,作为一个读书人,同时,作为一个读书人却不像丁举人,却只能在小酒馆沦为他人的笑柄,也是特殊的。所有人都知道他读书人的身份,却毫无敬意。酒馆老板也帮衬着众人,一起取笑他。这是一种潜在的恶意。看着可能拥有美好前途的人掉落神坛,成为比自己还低等的存在,当然值得一声笑,但这笑声背后,是阵阵凉意。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孔乙己的形象,也会有鲁迅身上的一点影子。鲁迅在底层看世界的过程中,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声响。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黑暗和个人价值偏差造成的必然产物,更是一个人的自鸣,没有被任何人听见。孔乙己在我们眼里只是那个他,我们当然会为他感到悲哀,但是对于故事里的其他人来说,他仅仅是他,当他变成我的时候,才可能有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鲁迅恰恰把他呈现给了日后的我们,让我们从这个他中,寻找不变成我的出路。

 


读《朝花夕拾》有感

                                            ——冼艺琳

鲁迅先生以笔战斗呐喊人民觉醒,为民族解放奋斗一生。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能悟出许多人生哲理。暑假再次阅读《朝花夕拾》,发现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地方随着人生阅历不断的提高而明白其中的内涵,也发现先生所写的嘲讽批判不止适用于旧社会。

这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双减”工作,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选择,严控学科类培训时间。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这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以育人为本,教育为辅,旨在减轻儿童的负担,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童年是美好的,鲁迅先生的文笔让我觉得他的童年过得多姿多彩,每读里面的文章,就仿佛亲身经历着鲁迅童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

人性的下限不可揣摩,人心的上限也不可估量。《父亲的病》中叙述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离世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近年来,随着深化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生工作条件和待遇得到明显改善,相比以前的“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的工作条件的改善,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有利于更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鲁迅在《范爱农》中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书中曾经说过:“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鲁迅写的文章反映出当时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与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人安居乐业形成鲜明对比。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让我们继续奔跑,激扬意气、鼓足信心,以奋发之姿赢得未来。

 


读鲁迅系列作品有感

                     ——书写青年之名

                                                      ——王洁荧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中国青年积极向上,克服时代弊病,担当起时代责任和使命的大声呼告,那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高声呐喊,是于时代洪流中种下的不绝望、不屈服的火种希望;“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中我们听到了“领路先驱,我甘愿为之”的时代最强音,那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征程开拓,是于时代荒漠中挖掘的前仆后继、敢为人先的井泉勇气。

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首党的百年征程,不断涌现出百折不挠,坚定信念的革命先辈。年仅15岁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刘胡兰同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地说出“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壮语;满腔热血、视死如归地在广州发起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如今碑林依旧浩气长存。百年后的今日,长街上车水马龙,一片欣荣之景,无不是由先辈的热血铺垫而来,变天堑为康庄大道。展望未来,盛世河山的建设更是需要每一位青年去开拓创新,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劲。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粤港澳大湾区扬帆正当时,其中不乏青年志士相继为国家改革创新建设作贡献,吾辈青年应当把握好时代脉搏,迸发出活力的浪花,做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在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发挥自己所长,研究创意项目;在超高清制播论坛参会中了解到当下人工智能对历史文物复原技术后,我到了历史实际景点中探索感悟。在对时代使命和责任的领悟中,我时刻保持着开拓创新的精神,期冀以小我筑大我,以滴涓之流汇聚河海。

疫情当前,更是不乏青年面孔挺身而出,担当起时代重任书写青年之名。当革命先辈无不心系民众,挺身而出守卫家国山河时,吾辈青年应当接过革命火炬,以天下为己任。湖南长沙的90后小伙郑能量在除夕夜自驾奔赴武汉,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以及运送病人和逝者尸体,展现出了青年抗疫者在国家社会需要时敢于奉献自我的精神风貌。鲁迅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担当时代使命和责任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一点一滴付诸行动。书写青年之名并不只是为了守卫家国山河,为了党建事业,也是为了个人升华。人只有在坚持把自己与社会群众相结合,与国家间建设相联系,感悟时代使命和责任,才有了个人存在的价值。我时刻关注疫情状况,并在周末参与到志愿者行列,进行人流疏散,抗疫宣讲工作,服务群众,为抗疫出一份力。在对时代使命和责任的领悟中,我时刻保持着志愿服务群众的精神,期冀以小我筑大我,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

青年一词,之于个人,“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恰逢这段朝气蓬勃的美好年华,更是因为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的力量蕴意深沉,惟有肆意书写,向光而行,才能酣畅淋漓,不负时代使命,不负青年之名,为祖国献礼。



谈言论自由之界限

                                                    ——曾伊宁

        近日,读鲁迅先生于言论自由之界限一文中的些许句子,颇觉韵味深永。古往今来,各界代表人士对于言论自由一说也都曾发表过一些见解,如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卡多索的“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力之母”;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是言论自由”等,但言论自由也存在着边界,如在鲁迅先生关于言论自由之界限一文中提到“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利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树人先生认为,言论自由之界限,无论是过去相对落后的社会亦或是如今相对开放包容的社会,即便有了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约束,因此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完全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个人自由不能破坏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即以不破坏社会的和谐为度。对此,我认为可从个人的言论自由这方面来分析。所谓言论自由,即个人可针对政治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自由的自由。在中国,宪法同时也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宪法所赋予的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如今,在网络上,某些人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肆意对他人进行诋毁谩骂,甚者公然发表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言论,这无疑是不合法的言论自由的表现。我所认为的言论自由,是在合乎法律规定,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观点,同时允许他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并非信口开河,口无遮拦,滥用和错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对他人和社会国家造成伤害。其次,从自由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这一层面来看,我认为,个人的自由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个体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论和行为,以及正确认识个人自由的边界,合理地运用自由的权利,享受自由,而并非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综上,我认为,自由不等于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在合乎法律的范围内,在坚守个人道德底线上做出的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追求自由是每个人天然的权利,但我们不应错用自由的权利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伤害,而是应该合理的运用自由的权利,享受自由带来的愉悦。



读《阿Q正传》有感

                                          ——陈怡婷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里面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的农村里面的故事,以农名身份存在的阿Q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贫困、落后、总是喜欢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同时又是一个自尊自大且卑微的社会草履虫般存在的人物,我们称这种精神和人物性格为“精神胜利法”,他依靠着这种精神苟且的活着,他这短暂又悲惨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贫困农民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的政治、精神、思想的三重压迫下的走投无路的一生和备受摧残的精神空壳,像一个奴役犯,真是悲也,悲也。

 这篇小说可谓是鲁迅小说中人尽皆知的一篇,很多人都觉得精神胜利法好像是一个魔鬼一样,提到它就会发自本能的摇摇头,但阿Q的一生真的是败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吗?显然不是的。他的失败在于他的无能又不愿意奋斗和他的那颗不安分永远在骚动着的心,而这些因素再加上他那恰好无比极端的精神胜利法,才导致的悲剧。

我们看阿Q不能只是冷眼的看,看笑话的看,而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他可能活不了多久。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他的日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没有光亮。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他就不会成为他自己。凡事做的太过皆有害处,物极必反。所以其实正是精神胜利法拯救了他,但同时又害了他,他走向了精神胜利法的极端,再加上他的好吃懒做,他的苟且偷生,他的自欺欺人,社会的冷漠等同时将他推向了深渊。

所以,在我看来,精神胜利法就像是刻在我们每个人DNA里面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就看你怎么去把它点燃、把它使用。在当今社会,我国遭受抑郁症的人大约六千一百万人,而全世界大概在三点五亿,这个数据还不是最真实的,因为数据在每一年都在上升状态,大多人得抑郁症得人都是缺失精神胜利法的人,他们缺少正向的自我开导和自我暗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适度的精神胜利法。

在穷困潦倒的中国旧社会,阿Q,他是旧社会的牺牲者,是精神胜利法的指引者,也是一个苟且的失败者。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今天回头看阿Q,他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指引。

希望大家看《阿Q正传》,都不要排斥精神胜利法,不要笑话阿Q,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部分的阿Q。最后,希望大家要正确合理的运用精神胜利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对精神胜利法的平衡。



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黄恩妍

从这一年的火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艰难与努力,在那个慌乱的时代,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的信仰与追求。以前只是在书本上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能说略显皮毛,现在了解部分历史背景后再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人性和世界有了更深的领悟。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种穿越时间的力量,这些文章虽然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但是仍然可以直观的折射出当今的社会问题,他的文章似乎还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声。 

在网上的时候,我意外地看到了《野草》这本书,我喜欢那种生机勃勃,给人予以希望的东西,因此我就踏上了一段探索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旅程了。虽然小时候讨厌背诵鲁迅的文章,长大后发现鲁迅讲的才是人生。鲁迅先生把文字当做锋利的手术刀,然而不是把刀尖指向敌人,而是指向自己。他要把自己的心剖开,以便看得更真切,他想知道是否还有一股强烈的力量能带着他冲破黑夜、抵达黎明。

同时他在《野草》里面做了很多很多梦,有希望、有绝望、有无奈、有声讨。嘲讽中带着几分不俗的骄傲。笔墨实在是成为了他攻击的武器,文字原来可以如此这般有力量。

我很喜欢《野草》的开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认为这跟《影的告别》相呼应,同时我认为最黑暗的篇章是《影的告别》,我不敢想象下去,因为那颠覆我平日对于野草的认知,我潜意识里野草是无畏困难,野蛮生长的。它所讲述的却是对于死亡的畏惧,并且有希望却不肯放手。

从中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胜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到此一游,记录着生活,就像现今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通过拍照和录短视频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这就会觉得很开心了。

鲁迅写文看似句句犀利刺骨,实际上字字是他忧心于大时代的大悲悯。看完之后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很有意思,时代给了他造就自己的机会,也给了我们理解他的机会。读懂鲁迅需要融入他的时代,在惊醒着昏沉麻木的人群,也依然在慰藉奔驰的猛士,人间清醒------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