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13日至1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夏竹队深入广东省河源市,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革命旧址、访谈英雄后代、调研特色建筑,团队成员不仅重温了河源地区的红色历史,更以文化传播为纽带,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夏竹队于新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叶绮雯/摄)
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7月13日上午,在油溪镇团委书记吴镇邦同志及新溪村党支部书记黄艺同志的带领下,夏竹队首先抵达新溪村马屋抗战旧址。这座承载着抗战记忆的客家围屋中,马氏后代马越胜先生向队员们娓娓道来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故事。
(新溪马屋旧址 叶绮雯/摄)
(马越胜先生讲述马屋抗战故事 叶绮雯 摄)
书香铸魂,点燃革命星火
7月13日下午,团队前往大塘村,在大塘村党支部书记吴钦泉同志的引荐下拜访了革命战士黄云辉之子黄干彬先生。黄干彬先生动情讲述了父亲在培英书房进行“白天执教、夜晚革命”的传奇经历。“父亲常说,粉笔和枪杆都是武器。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帮忙,要靠自身努力发展起来。”黄干彬先生抚摸着父亲留下的书信回忆道。
(黄干彬先生讲述其父黄云辉同志抗战故事 叶绮雯/摄)
古建新声,共谋发展新篇
活动期间,团队还探访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儒林第。这座融合客家文化与岭南风格的百年老宅,虽雕梁画栋依旧,却因周边产业滞后、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面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吴钦泉同志向队员们坦言:“儒林第是客家精神的活化石,但缺乏系统开发来让其走向大众。”他期待通过三下乡活动,借助高校力量挖掘文化IP,推动“红色教育+文化宣传”融合发展。
(夏竹队参观儒林第 叶绮雯/摄)
(吴钦泉同志接受采访 叶绮雯/摄)
非遗焕彩,厚植文化沃土
7月14日,团队在油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访了油溪镇文化站负责人黄乐南同志。黄乐南同志介绍,油溪镇以“青少年非遗教育工程”为抓手,在全镇中小学开设非遗课堂,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授课。同时,文化部门每年都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活动,春节非遗展演与培训双轨并行,着力激活文化传承生命力。
此外,黄乐南同志表示,目前当地的非遗文化多靠公众号进行宣传。未来,当地计划围绕五个不同主题开设多个展厅,以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旧址为核心建设教育基地,融合非遗活动强化红色文化传播,推动革命历史资源焕发新生。
(黄乐南同志接受采访 杨柳楠/摄)
青春筑梦,赋能乡村新征程
在油溪镇团委办公室,团队采访了油溪镇团委书记吴镇邦同志,围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及乡村振兴实践展开对话。吴镇邦同志介绍道,镇团委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今年对外发布8个项目,涵盖支教、彩绘、科普及红色文化挖掘等领域。吴镇邦同志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于强化暑期突击队保障,协调资源解决实践中的食宿、交通问题。
最后,吴镇邦同志寄语道:“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走出校园的机会,通过实践拓宽视野、积累课本外的经验,为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吴镇邦同志接受采访 杨柳楠/摄)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溯源,更是高校智力对接乡村需求的积极探索。夏竹队以脚步丈量热土,用青春解码历史,为活化红色资源、助力河源乡村蹚出发展新路播下希望的种子。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终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中绽放璀璨光芒!
(文/梁熙媛)
(编辑:黄韵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