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协同发力 我校学子勇夺全国文旅赛道“双一等奖”

录入者:新闻中心-杜逢发布时间:2025-11-26浏览次数:119

本网讯 近日,2025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赛道全国总决赛捷报传来!我校两支跨学科团队——“翻山越岭侗声鸣队”与“云岭瑶韵队”,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首,俄语、朝鲜语、英语(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专业学生强强联合组建而成。他们先以优异表现斩获广东省赛区一等奖,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力克群雄双双荣膺国家一等奖。张玉玺老师与吴新玲老师也同时获得最佳指导老师奖。此次“双金”加冕,不仅实现我校在该赛道国奖零的突破,更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佳绩 

两队省级获奖证书 

两队国家级获奖证书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以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主办,旨在快速培养适应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已连续多年被纳入学科竞赛排行榜,成功举办18届,为我国主管部门认可、院校覆盖全面、校企合作深入、国际交流广泛的赛事活动。本次比赛涉及旅游、酒店、会展等多个领域,其中,旅游类赛项目包括旅游新业态策划、旅游项目调研、旅游目的地营销、新媒体(短视频)创作、AIGC研学旅游数智化运营赛项。本届国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600余所高校近3000支代表队参与角逐,竞争异常激烈。

国赛比赛现场

在张玉玺吴新玲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两支团队表现出色本次竞赛全面考验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化理解与实战能力。我校两支团队凭借扎实的研究、跨文化的表达与专业的策划,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翻山越岭侗声鸣队”:让侗乡文化走出群山

由陈俊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担任队长,陈悦(汉语言文学专业)、鲁海棠(英语师范专业)、程瑞(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方向)、张若琳(计算机专业)组成的“翻山越岭侗声鸣队”,深深扎根侗族文化沃土。以少数民族同学陈悦的家乡——皇都侗文化村为核心,深挖侗族大歌、侗锦技艺、鼓楼文化等原生态资源,打磨出《四灵共侗·皇都侗文化村IP活化旅游策划方案》,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专业的策划能力,在比赛中展现了出色的综合素质。

“翻山越岭侗声鸣队”摘得学校文旅赛道首个国家一等奖+,队长陈俊好直言荣誉浸满汗水,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经验与组员全力的配合。“那些熬到破晓的夜晚、跨越1200公里的奔赴,让我坚信桂冠终将属于我们。”作为侗乡当地人,陈悦视项目为“文化翻译”,为还原本真侗族美学,她查阅20万字非遗文献,向8位传承人求证工艺细节,手绘侗锦纹样,力求让千年侗寨“活起来、让水土富起来、让未来亮起来”。鲁海棠从零攻坚文创制作与小程序技术难关,感慨“敢想敢做敢问便能啃下难题”;程瑞首次挑起IP设计与答辩大梁,凭借满叠资料与反复打磨的话术稳步前行;张若琳负责数据收集与PPT制作,常凌晨三点与队长沟通修改,坚信“多熬一小时就离完美更近一步”。五人各展所长、携手奋进,让清脆侗声穿越莽莽群山,让侗族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与传承。

云岭瑶韵队:为瑶乡绘就文旅新篇 

22级邬敏婷(汉语言文学专业)担任队长,李思诗(朝鲜语专业)、叶莉(汉语言文学专业)、袁凤卿(英语师范专业)、袁思鹏(俄语专业)同学组成的“云岭瑶韵队”,聚焦惠州龙门上东村的旅游资源,完成了《多彩瑶乡,魅力上东》文旅策划方案,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提出创新性旅游发展路径最终成功斩获全国一等奖。

“云岭瑶韵队”队长邬敏婷表示“从组建团队到站上国赛舞台,老师带领着我们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也充满收获的旅程。在策划惠州龙门上东村项目我们深入调研当地资源,切实的将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相结合。”她深刻领悟到,真正的领导力是让每个人发光发热。组员李思诗发挥小语种优势,查找国外乡村文旅案例,为项目定位提供重要参考,她坚信小语种不是边缘‘辅助’,而是能融会贯通的‘战略枢纽’。叶莉承担策划案核心内容撰写,她分享道:“‘河伯未见北海之前,谈天地辽阔是没有意义的’,这次比赛就是‘见到北海若’的经历,老师密切的指导与团队合作让我突破了认知边界。”袁凤卿负责PPT设计与新业态分析,感慨比赛让自己“跳出井口”,在协作中吸收他人所长,明白“意识到自身有限才能走向开阔”。袁思鹏参与部分章节撰写与PPT制作,他表示在团队耐心陪伴与老师指导鼓励下,于自律协作中不断成长。五人携手将上东村的瑶乡魅力融入策划,让这份文旅方案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纽带。

我校始终秉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理念,大力倡导学生跨学科协作。两支参赛团队汇聚文、理、工、商等多学科背景学子,打破专业壁垒,将语言文化、旅游管理、商业策划等知识深度融合,生动展现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的创新实践成效。作为我校首次在文旅赛道同时有两支队伍跻身全国总决赛并斩获国家级双一等奖的突破之举,此次成绩标志着我校在创新型、交叉学科竞赛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一国家级双项一等奖的殊荣,既印证了复合型人才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也为我校进一步深化学科融合、推进创新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文 文化与传播学院 李明杰、邬敏婷、陈俊好、袁凤卿、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