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2日,管理学院“校政行企面对面”平行论坛顺利举办。论坛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核心部署,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题,邀请财政、交通、金融、人力资源、广告、文旅等领域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和企业高管,与学院师生围绕人才需求、课程优化、实践教学等议题深入交流,着力打通科研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深度对接,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产业优化升级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分论坛一:数智转型下财会人才多维素养筑基与业财融合
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许航敏、广东交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银秋、广东华兴银行总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丁佳平、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林壮镇等嘉宾出席该论坛。会计系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参会,论坛由会计系主任吴海燕主持。
论坛伊始,吴海燕介绍会计系建设情况。会计系秉持“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专业+外语+信息技术”三元能力融合,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学专业于2021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开设ACCA特色班,2025年与金蝶软件共建智能会计与管理会计产业学院并设立智能会计实验班,持续推进数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主题交流环节,嘉宾聚焦财政改革与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展开研讨。许航敏指出,会计人才培养需在夯实会计与财税理论基础上,强化财政政策、预算绩效与公共治理教育,培育兼具微观财会能力与宏观财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文银秋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设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务系统及数字化工具实训模块,以提升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与系统性思维。丁佳平强调金融机构选聘人才时尤为重视诚信意识、风险管控能力及合规素养,呼吁高校同步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教育。林壮镇提出应构建高校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协同平台,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共建、职业发展讲座及联合课程开发深化产教融合。
互动环节中,师生就数智会计核心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适配性、实习资源配置及职业发展路径等议题与嘉宾进行深度探讨。吴海燕总结表示,会计系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构建动态优化机制:持续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政三方合作,聚焦财政绩效评价与财务数字化转型等实务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全面提升行业服务效能。

分论坛一嘉宾(从左到右:许航敏、文银秋、丁佳平、林壮镇)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数字经济下工商管理人才实战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
广东羊城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积勇、英本YoBond创始人刘义平、WPP广州广告创意总监庞健冬、长发小寨集团副总经理贾娜等嘉宾出席该论坛,工商管理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参与交流。论坛由工商管理系主任冯炫淇主持。冯炫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架构与实践平台搭建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工商管理系的发展成效。该系依托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管理两大专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创新,建成多类型实验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以赛促学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与综合素质。
刘义平表示,当前企业尤为重视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责任意识与执行效能。在人工智能加速变革的背景下,管理类人才需在掌握数字工具的基础上,强化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二次创新能力。庞健冬指出,年轻从业者在沟通技巧与危机预判能力方面尚存提升空间,建议企业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与人文关怀策略。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培养,刘积勇认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职业态度相较学历更具价值,特别肯定我院学生实操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特点。在产教融合案例研讨中,长发小寨集团与南国商学院共建的小红书勤工俭学项目获得广泛认可,该项目将平台运营、内容创作等真实业务场景融入教学过程,构建了实践锻炼—能力进阶—职业发展的育人闭环。在讨论中,贾娜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消费者行为洞察课程模块,并强化逆境商数(AQ)训练,通过项目化实践与情景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与抗压韧性。
冯炫淇表示,工商管理系将系统整合企业建议,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覆盖面;将真实商业案例与实战项目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契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分论坛二嘉宾(从左到右:刘积勇、刘义平、庞健冬、贾娜)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变革中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供需适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战略研究部负责人刘学伟、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周志红、广州暨悅旅游规划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张肖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分论坛。旅游管理系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参与了研讨活动,论坛由旅游管理系主任张海燕主持。张海燕介绍,旅游管理系作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及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已形成“强外语、重实践、懂运营、敢创新”的鲜明专业特色,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系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表现优异,就业率与升学质量持续向好。
与会嘉宾就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展开了深入交流。刘学伟强调,文旅行业亟需兼具深厚文化素养、扎实数字化认知与卓越综合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强化文化与数字能力的协同培育。周志红结合“矿坑咖啡”等文旅IP开发案例,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应积极适应并掌握新媒体营销、文旅IP塑造与品牌策划等新兴业态技能,同时表示行业协会愿在就业指导与项目实践层面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张肖基于实践经验,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资源及“山海经”等传统IP与旅游产品融合创新的路径,期望通过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师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课程共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议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海燕表示,旅游管理系将持续完善“教学—实践—就业”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数字能力建设,着力培养服务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专业人才。

分论坛三嘉宾(从左到右:刘学伟、周志红、张肖)

分论坛三现场
三场平行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管理学院深化校政行企协同合作筑牢了实践根基,构建起“政府引导、行业赋能、企业参与、高校主导”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精准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参与师生普遍反馈,论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话,既拓宽了学术视野与行业认知边界,更明晰了数智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为学院教学改革与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了精准靶向。
立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管理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重要抓手,持续锚定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核,进一步完善实践导师聘任与管理机制,深化多方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实践教学平台数字化升级等方面持续深耕,着力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与贡献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培育新质生产力,输送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战略落地实施。(通讯员:吴娜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