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武波教授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1110日下午,应我校科研处及南国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简称“译介中心”)邀请,外交学院武波教授来我校作“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专题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池圣女教授主持,译介中心部分研究员,来自英文学院、东语学院、西语学院、管理学院和文化与传播学院的120余名学生参会。

讲座现场

讲座中,武波教授围绕文明交流、文化传承与全球语言发展议题,结合历史案例与当代实践深入剖析人类文明共同体构建路径。武教授首先以飞虎队陈纳德将军故事为切入点,指出文明(culture)具有跨越地域与人群的包容性强调文化传播需以“良性(benignant”而非“恶性(malignant”方式推进。武教授提出,“真善美”是打通不同文明的共通价值,“中国梦”所蕴含的“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理念具备成为普世价值观的潜力。

吴波教授讲学

 谈及中国文化凝聚力时,武教授引用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观点,对比中西发展路径中国的大一统并非依赖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自然凝聚不同地域、族群,形成“看似单纯而实复杂”的文明体系;西方历史则呈现“外繁内简”特征,其族群认同更类似“化学单位”,而中国文化如同“混合制剂”,在包容中实现精神统一。  

针对语言发展趋势,武教授指出:“英语不再是唯一主导(the only show in town”,“环球英语(global English”正成为合法变体并崛起为重要竞争者,其使用者将以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人群为主体武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为“道统文化”,即“道德传统”,其脉络可追溯至先秦礼乐文化,强调“有天文而后人文,有文明而后通理,惟共同体而后大同并行”的文明发展逻辑。

在互动环节,武教授与师生们就如何在大学繁重的学业下学习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武教授建议师生多关注台湾学者撰写的《易经》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观看与《易经》相关的文化讲座,如《易经的奥秘》十五讲等。

参加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融合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为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视角参加讲座获益匪浅,希望未来组织更多解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讲座(文/图 英文学院:李悦、陈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