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11月6日下午,博雅大讲坛在F101学术报告厅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教授应邀作题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系与汉语国际教育系全体教师、学生党员代表以及2025-2026学年度文化与传播学院青马班全体成员等参加讲座。
活动伊始,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对段吉方教授进行了隆重的介绍,并对其莅临学校进行分享与指导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副院长吴晟教授主持讲座
段吉方教授分享他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这一主题的思考成果,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图景。段吉方教授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毛泽东提出,但在“五四”前后就已经发端,因此其在中国有一个较漫长较复杂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也是在“五四”时期开始的。它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五四”新文化推动及思想凝聚的结晶。段吉方教授还论述了广学会传播西学的影响与贡献以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贡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特质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一个高潮,两种路径与三条主线。“一个高潮”指的是“五四”时期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掀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高潮。段教授指出,《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结缘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经历了激烈的论争,从启蒙刊物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核心的转型,这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进而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呈现,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影响广泛,形成高潮。两种路径分为日本路径和苏联路径。“日本路径”形成在于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晚清以来中国西学东渐的社会语境。“俄苏路径”则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图景是翻译与研究并举、理论与实践同步。“三条主线”分别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社会主义思想”是总体的思想纲领,“唯物史观”“经济学思想”是主要思想潮流。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段吉方教授指出,总结历史经验需要回到社会语境。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与五四运动“革新”的社会要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民”思想、“五四”文学思潮、还有当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文化的融入力量等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的。他也从文艺理论研究的层面分析,从几方面的突出成果充分展现了“两个结合”中的具体经验。总结历史经验要回到经典,加强理论自觉。段吉方教授指出,增强理论自觉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引”到“学”“研”“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是一种文化、思想与政治现实的深度融合。

段吉方教授主讲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文化与传播学院黄柏刚教授就陈独秀、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中国化有深入研究的先驱者,在该领域的具体影响与作用进行了交流。段吉方教授从鲁迅、李大钊等《新青年》的编辑者入手,指出他们在1927年受到了许多人的旁观和冷眼,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至1930年左右才形成了革命性的转变,但在当时也有许多人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些情况都慢慢给鲁迅等人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对那个时期的文化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柏刚教授
周小仪教授就中国语境中的文学理论,不少是从西方传播而来,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区别以及与西方原有思想的区别,提出了提问。段吉方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外来思想,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导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但在近代以来就很难找到另外一种更加有效地引领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他论述了从晚清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非常微妙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出改变。

周小仪教授

讲座合影
副院长吴晟教授对段吉方教授的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学者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而西方学者主要侧重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原来“一个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现在的“两个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认为段教授的讲座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他高度评价了段教授对“一个高潮、两种路径、三条主线”的清晰梳理和逻辑描述。我们从他以质朴语言娓娓道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受益良多,启发颇大。(文字:吴盈瑜 摄影:周海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