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招生宣传出新招 主打“语言+专业+场景化”短视频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为主动应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变化,推动招生宣传模式创新升级,11月6日下午,我校在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广外南国多语种融媒体招生宣传项目启动会。会议正式推出以“语言+专业+场景化”为核心的招生宣传新举措,旨在通过构建校院两级融媒体主播团队,打造系列生动展现办学特色的短视频内容,讲好南国故事,全面提升学校招生宣传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副校长曾用强、赖志立,各学院院长、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多语种融媒体项目学生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由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的吴咏旋老师主持。

会议现场

吴咏旋老师主持会议

招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郑芝鸿就项目背景、内容架构与发展愿景作了系统介绍。他指出,在当前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学校立足外语+专业办学特色,构建以短视频为核心的内容传播体系,推动招生宣传模式创新升级。项目将围绕多语种+专业+场景化方向,聚焦校园人物、专业特色、校园文化等内容,打造具有南国特色的融媒体宣传内容。为保障项目有效实施,学校将组建校院两级主播团队,整合新闻社、新媒体中心及各学院传媒资源,推动学生团队在策划、拍摄、多语种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项目将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强化资源支持与成果转化,力争在招生季前形成一批高质量视频内容,助力学校招生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郑芝鸿副处长介绍项目情况

在项目介绍环节后,赖志立为多语种主播团队项目负责人李世清同学颁发聘书。这一仪式标志着多语种主播团队的正式组建,为项目的扎实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赖志立副校长为李世清同学颁发聘书

赖志立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结合自身二十余年主管招生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招生宣传的发展趋势,指出在当前民办高校招生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创新招生宣传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赖志立强调,在巩固现有渠道的同时,需积极拓展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阵地,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多语种融媒体招生宣传是学校推动国际化办学、提升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希望各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创意与活力,打造具有南国特色的招生宣传品牌。

赖志立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曾用强指出,采用融媒体形式开展招生宣传是极具价值的创新方向。做好此项工作,关键要把握两个吸引:一方面需通过评奖、大创项目等有效举措,充分调动学院及学生融媒体团队的参与热情,激发其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创作需注重技巧,聚焦前5秒吸引力,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化表达讲好南国故事,精准触达意向报考学生,展现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学成效。同时,曾用强建议组建专业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技术与创作指导,并推动项目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将项目制教学融入育人过程,实现宣传成效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双向赋能。

曾用强副校长提出指导意见

图书馆馆长孔晓明结合自身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发表见解。他提出要明确招生融媒体团队与校新闻中心的定位,实现协同共赢,同时不能忽视学校主页、公众号等传统宣传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实现新旧宣传形式相互成就。此外,他还关注到融媒体宣传中的质量把控、专业团队建设、平台吸粉等关键问题,建议加强高水平师资辅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宣传实效。

图书馆馆长孔晓明发表对项目的见解

文传学院主持学院工作的负责人彭祝斌教授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宣传与形象建构工作,当前招生宣传已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多模态方向转型,成果显著。作为文传学院,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一方面严格落实学校要求,依托学院在内容策划、创意生产、传播推广等方面的专业体系优势,充分盘活师资与学生创造力等资源,在宣传部、招就处的主导下全力参与学校招生宣传及形象建构工作;另一方面,结合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造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完善媒体矩阵建设,明确各平台定位,丰富软新闻等内容供给,既为招生宣传筑牢主阵地,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成长环境,实现宣传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彭祝斌教授发表对项目的见解

会议合影留念

赖志立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学校官网及各学院子网站作为宣传主阵地,需进一步丰富内容、实现可视化升级,同时要加强与主流媒体联动,借助官方公信力为学校宣传背书,实现多方互相成就。他指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宣传创作、选拔优秀形象代言,并将宣传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不仅能提升招生宣传实效,更能为学生求职增添优势。赖志立强调,本次招生宣传项目不仅是工作抓手和突破点,更旨在以此为契机梳理学校整体形象、探索面向社会的推广路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李阳 图: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