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13年!281名学子在校际交流项目中收获成长

录入者:新闻中心-杜逢发布时间:2025-11-05浏览次数:570

近日,我校为即将启程前往天津外国语大学交流的20名学生举办了一场温馨的行前教育会。校长王华勉励同学们:“要充分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展现南国学子的风采。”副校长赖志立随后以“南国此去千万里,母校盼你学成归”的诗意寄语,为学子们送上真挚祝福。此次交流标志着学校校际交流“版图”首次延伸至华北地区。这一举措诠释了学校“为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也践行了董事长丁小军“要改变世界,首先你要看过世界”的育人视野。十三年来,南国商学院已与6所公办高校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累计选派281名学生踏上跨校交流的旅程。这些数字背后,是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的不懈努力,更是助力学子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坚实行动。 

2025年赴天津外国语大学交流学习学生行前教育会合影(苏烨 摄)

王铭玉副校长带队赴天外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持续拓展合作新维度

自2012年启动校际交流项目以来,我校从最初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本地高校开展“家门口”合作,逐步延伸至天津外国语大学、绵阳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构建起覆盖华南、西南、华北等区域的合作平台。作为持续支持学生跨校交流的民办高校,学校不仅在政策上统筹协调,更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领导多次走访合作院校,在深化战略合作的同时,始终关心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持续互动与协议续签,学校不断推动合作模式从单向派遣向双向互动升级,为更多学生创造跨校交流的机会。校际交流项目注重与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的精准对接,将学生输送到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丁小军董事长赴湖北大学深化校际合作(苏烨 摄)

 

校领导赴绵阳师范学院续签校际交流合作协议

让学子安心远航的坚实后盾:全方位支持体系

为确保交流生“学得好、能衔接”,学校在机制建设上也不遗余力。教务处建立了全程化的学分互认机制,在交流前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交流后通过校教务处网站高效办理成绩与学分认定,保障学业无缝衔接。正如教务处副处长蔡海云所言:“我们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就是想让学生安心学习、放心交流。”学生处则从安全、管理到服务全面发力,为学生保驾护航。学生处副处长王黎明介绍,学校建立了定期汇报制度,并组建专属微信群实现实时沟通,“从行前教育到返校衔接,我们希望学生在交流期间无后顾之忧”。

 

赴天外交流生行前教育会现场(杜逢 摄)

在交流中蜕变:学子实现多元成长

在广东财经大学交流期间,22级电商专业的张佳文深入参与国际学院的跨境电商课程,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她与广财同学组队参加多项高水平竞赛,先后荣获第九届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特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二等奖。张佳文表示:“在广财的一年不仅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更让我学会了高效规划时间,做事更加主动。”案例研讨课让她接触到真实的商业运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化了她对专业的理解。返校后,她持续努力,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与校长奖学金。

同一时期,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杨柳楠也在广财交流项目中实现了自我突破。她积极参与微电影创作、社会调查拍摄等实践项目,并主动竞选班级学习委员。她分享道:“在南国掌握的无人机技术,成为我在广财团队中的独特优势,让我更有底气。”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她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也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返校后,她带领团队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斩获全国银奖,并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广东省二等奖,同时获评国家奖学金。两位学生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走出去、学回来”的交流价值。她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更在跨文化环境中提升了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吴浩添俄语大赛国赛夺冠后第一时间致谢母校

铺就深造之路:交流经历成为考研进阶阶梯

校际交流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校园环境的转变,更是学术视野的拓展与专业能力的沉淀。对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9级俄语系的吴浩添来说,大二那年赴广外的交流经历,成了他学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交流期间,他浸润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逐渐对语言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萌生了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念头。交流结束回到南国商学院后,他在母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将交流所得与校内资源相结合,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扎实的科研积累让他在北外研究生复试中脱颖而出。难能可贵的是,吴浩添在研究生阶段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学习势头,于2023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中荣获研究生组一等奖。他的成长历程表明,校际交流所培养的综合素养,不仅是敲开理想学府大门的敲门砖,更是支撑长远学术发展的持久动力。

 

优秀校友吴怡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弟学妹

校友的回响:交流是职业发展的“隐形财富”

校际交流的深远价值,在校友们的成长轨迹中得到了生动体现。2010级校友吴怡在赴广外学习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职于团委,实现了从交流生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十年来,她带领学生团队获得百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并作为“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50余项。

同样因交流而迎来转折的,还有2015级校友孙杏燕。如今在一所民办高校任教的她坦言:“对于民办高校学子来说,能获得名校的交流机会极为珍贵。”在广外,她面对课程进度差异的挑战,凭借努力一次性通过法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为日后赴英深造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重塑了她的学术认知,“它让我对‘学者型教师’有了全新理解,直接推动我走上博士研究之路,致力于探索AIGC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她由衷感慨:“感谢母校,将最优质的资源给予了最渴望成长的我们。”在她看来,校际交流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投资”,它不仅为履历增添无可替代的“价值标签”,更带来深刻的“认知升维”与扎实的“能力淬炼”。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持续拓展合作赋能未来

副校长曾用强表示,建立广泛的校际合作关系,推动更多南国学子“走出去”与兄弟院校学生同窗学习,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校际交流计划,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在稳步扩大交流生规模的同时,逐步将合作专业从外语语言类拓展至更多学科领域,助力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采写:李阳 杜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