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进一步推动学术创新与交流,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10月30日,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文化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6期博士沙龙工作坊在文教楼205教室举行。本次沙龙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研究”为主题,吸引了全院教师积极参加。文传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院长助理梁施乐博士及各专任教师到场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伊始,崔宝月博士分享了题为“台湾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成果。她通过分析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台湾网友的ID,结合两岸相关政策与法规,指出台湾青年使用大陆社交媒体反映了他们积极开展两岸交流的意愿。

崔宝月博士发言
随后,沈思华博士就“《雅伦》在明清诗画体系中的新定位”课题展开分享,分别从《雅伦》的性质、体例及其价值,《雅伦》的诗学观及其价值定位,以及《雅伦》的新定位三方面分析。她指出《雅伦》独特的编撰体例,涵盖了诗的本体论、风格论以及批评论等方面,同时,《雅伦》不仅系统吸取了前人论诗论画的精华,构建视野广阔、逻辑严密的诗论框架,还在明清诗学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诗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沈思华博士发言
向春宇博士分享了“曹植《洛神赋》的’幻真交织意境’及其抒情哲学”这一课题,结合曹植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洛神赋》中语言与情感的表达,探讨了作品在虚实交织中构建的意境与情感张力。她指出,《洛神赋》不仅体现艺术手法的创新,更折射出魏晋时期的精神追求与生命哲学,是曹植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深刻映照。最后,向春宇总结道:《洛神赋》的幻境,正是魏晋精神与灵观的镜像。

向春宇博士发言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三位博士的发言展开热烈讨论。院长助理梁施乐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心得与课题申报经历,建议在座教师熟悉并掌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新文科研究方法,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接下来的校级科研项目。

院长助理梁施乐博士发言
副院长吴晟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沙龙有效促进了跨学科文化交流。他结合邓丽君歌曲中的古典意蕴、《经典永流传》对诗歌的现代诠释等案例,强调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个人知识结构与审美体验对理解意境的影响。吴晟鼓励教师们从活动中汲取灵感,积极投身科研与教学创新,共同推动学院发展。

副院长吴晟教授发言

会议现场
本次博士沙龙为教师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深化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化研究的理解与思考。与会教师表示,活动增强了他们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学术信心与研究动力。(文/吴盈瑜 图/谢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