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丰富师生知识储备、拓宽学术视野,10月30日下午,我校“博雅大讲坛”第96讲在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肇庆学院原校长吴业春博士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专题讲座,引领大家进行了一场从历史深处到未来展望的文化寻根之旅。全校30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副校长赖志立主持讲座。


会议现场

副校长赖志立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吴业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论述,强调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并以数学家丘成桐为杨振宁先生所作挽联为引,点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主题。他特别回顾了杨振宁先生1993年关于“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的演讲,指出儒家文化注重忠诚、家庭人伦、勤奋忍耐与子女教育。吴教授引用杨振宁的原话强调,“这些特质所培养出的勤奋而有纪律的青年,是发展近代科学的宝贵财富。”

吴业春博士作专题讲座
在对文化本质的探讨中,吴业春引领听众回归《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源,解读文化作为塑造民族与个体身份的“深层密码”。他通过对器物、制度、精神三层结构的生动剖析,点明“人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这一关键。那么,何为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吴教授将其概括为穿越时空的永恒性、代表民族气质的代表性,以及解决当代问题的促进性,并列举从“仁爱诚信”的核心美德到书法武术中医等国粹,展现了中华文化磅礴的生命力。
既然文化如此重要,其当代价值具体何在?吴业春从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谈到社会和谐有序的“压舱石”;从构筑国家文化自信、支撑“第二个结合”的深层力量,延伸到全球舞台上贡献“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中国智慧。他特别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深耕传统文化是抵御“思想殖民”、避免成为“香蕉人”的关键,从而为青年学子厘清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理论的阐释最终指向实践的自觉。吴业春鼓励学子将文化精神内化为日常行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德;从“博学笃行”的为学态度,到“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他建议同学们从创建“书香宿舍”、参与经典诵读做起,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传播使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
讲座尾声,吴业春勉励大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他期待师生们主动学习、用心感悟、内化外化,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成长动力,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环环相扣,为师生们理解传统文化与个人成长的深层关联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现场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对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文/李阳 图/谢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