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3日下午,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工作站办公室)、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4期博士沙龙(工作坊)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许静华副教授主持,日语专业刘世琴副教授、阿拉伯语专业米吉超副教授及泰语专业林亦凡老师分别围绕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刘世琴分享了其长期开展的“日源外来词”系统研究。该研究聚焦于汉字在中日之间的传播与流变,重点关注汉字中出现的“日源词回流”现象。她与团队系统搜集并梳理日源词汇,开展深入考证并补充相关书证,目前已累计收集并对比万余条日源词汇,陆续发表相关论文成果4篇,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
米吉超以“阿拉伯史前古典文学中的悬诗”为主题,作了生动而详实的分享。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悬诗”研究的相关背景,阐释了诗歌在阿拉伯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并从悬诗的存在形式、口述传播特点、复杂而富有特色的格律、诗歌的阐释与引申,以及其中蕴含的固有文化等方面,呈现了阿拉伯悬诗的丰富内涵。期间,他着重介绍了中国学者在悬诗翻译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阿拉伯语中兼有正反两义的词汇引起了在座教师的热烈讨论。
林亦凡从语言服务与涉外法律结合的视角,探讨了赴泰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外商投资法律问题。他指出泰国外商投资法目前采用正面清单管理加全面审批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企业赴泰投资形成障碍,也与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存在差距。此外,泰国外商投资法对不同国家实行差别待遇,部分与泰国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家可享受更为有利的市场准入条件。他建议未来应在双边贸易谈判中积极推动泰国对华实施负面清单模式,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创造更多便利。

博士沙龙现场
本次沙龙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三位博士的分享体现了东语学院教师深厚的科研积淀,其潜心钻研的学术韧劲为在座教师带来深刻启发。活动不仅拓宽了大家的研究视野,也激发了更多科研灵感与思路,为学院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动力。现场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切实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未来可能的跨学科合作搭建了桥梁。此类学术活动的持续开展,对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林亦凡 图/林亦凡、许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