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玉教授在国家双核刊物发文 首提 “中性符号学” 理论框架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96

本网讯 近日,我校副校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王铭玉教授在国家学术刊物当代修辞学》(2025年第五期)发表题为《中性思想:动态平衡、多元共生与跨文化解释的理论重构》的学术论文,系统提出“中性符号学”理论重构跨文化解释新路径阐释了“中性符号学”这一具有前沿性与建设性的理论框架。

文章指出,中性符号学旨在突破传统符号学中语言/图像、自然/人工、西方/东方等二元对立思维,倡导以“动态平衡”与“多元共生”为核心,重构符号的本质认知与跨文化解释力。该理论融合了索绪尔结构主义与皮尔斯实用主义的西方符号学传统,同时汲取中国哲学中的“中和”“阴阳互济”等智慧,形成东西方理论对话的新范式。

王铭玉教授在文中从“大符号观”“语象合治”“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西方后现代解构”以及“符号动态解析”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性符号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文章强调,该理论不仅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技术伦理与生态危机提供了符号学方案,也在数字媒体、文化遗产传播、跨文化沟通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当代修辞学》(Contemporary Rhetoric)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作为中国符号学领域的领军学者,王铭玉教授长期致力于符号学理论与跨学科研究,此次发表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力,也为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增添了重要成果。该文系王铭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翻译成就研究》的子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穆霄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