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语言学者陈西林来访 共促濒危语言保护与科普实践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10月14日,应我校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世界语言虚拟博物馆与大湾区语言服务基地联合邀请,香港知名语言学者陈西林来校访问交流。副校长王关义代表学校向其颁发“世界语言虚拟博物馆科普基地顾问”聘书。活动中,陈西林还为师生作题为“世界语言的濒危计数系统和计数概念研究”的科普讲座,高校校友联合平台AI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王细初一同出席。

学校董事长丁小军对陈西林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陈西林介绍了自己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语言计数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全球濒危语言保护现状的关注。他表示,期待与我校语言科普团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世界濒危语言的记录、研究与传承贡献力量。 

董事长丁小军会见香港学者陈西林一行 

在交流座谈会上,副校长王关义对陈西林学者的到访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其与我校科研合作的前景寄予厚望。他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化与香港学者的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制度化、常态化,以强化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王关义强调,要在科学研究、论文发表、课题共建、学者互访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主动谋划、积极争取更多优质资源。会上,王关义代表学校向陈西林颁发了“世界语言虚拟博物馆科普基地顾问”聘书。科研处处长吴新玲、西语学院院长兼大湾区语言服务基地负责人于凤颖、东语学院副院长兼世界语言虚拟博物馆科普基地负责人许静华,以及英文学院、东语学院、西语学院、大英部、极地问题研究中心、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交流。世界语言谱系整编与科普实践大创项目学生团队亦列席会议。 

交流会现场 

随后,陈西林面向两个语言科普基地的多语种科普骨干及学生团队成员作专题讲座。他在讲座中指出,全球数千个民族所使用的计数系统形态各异,体现了人类计数概念的多样性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计数系统的研究,在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数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随着主流语言计数系统的普及,众多小语种的传统计数方式正面临迅速消亡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及时记录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学术使命。陈西林展示了世界上7000种语言的分布图,进而聚焦“计数概念”,漫谈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亚非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尼罗-撒哈拉诸语言、科伊散诸语言、巴布亚诸语言以及澳大利亚、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原住民语言等各种语言的计数系统特征。 

陈西林为师生开展科普讲座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校语言类学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资源、新活力。与香港学者的跨地域合作,将有力推动我校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与科普实践的深化,进一步彰显学校在外语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优势。 

合影留念

据悉,陈西林出生于福建省晋江金井镇南埕村,1974年移居香港。长期致力于世界语言研究,拯救世界濒危语言。2006-2023年间担任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语言学系合作项目研究员,负责记录“世界诸语言的计数系统和计数概念研究”的长期项目,在其下属网站上载了超过5000种语言的计数系统的资料。与世界160多个国家的语言学家通信并开展频繁的学术交流,得到海内外3000多位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及从事小语种研究的学者的支持。1998-2007年间,完成《太平洋地区南岛语系人民的计数系统和计算概念》语言研究文献,记录了900种分布于亚太地区的南岛语系、卡岱语群诸语言的计数系统,附48幅语言分布地图;出版《尼日利亚诸语言的计数系统》(The Numeral Systems of Nigerian Languages,2006)1部。受邀至世界各地语言学学术机构部门开展讲座及学术交流50余场。(文/许静华 图/苏烨 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