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余载深耕会计教育沃土,她从初登讲台的助教稳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教授;以匠心打磨课程,她将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推向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高地;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间,她用有温度的课堂点亮学子的初心与梦想;更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奔赴中不断突破,用行动诠释着“师者匠心”的深刻内涵。她,便是“南粤优秀教师”荣誉获得者——吴海燕。
“南粤优秀教师”吴海燕
以心育心:让课堂成为成长的温暖驿站
“老师,这门课让我‘中毒’了,现在看到一家店,会不自觉地在脑子里给它做会计分录。”这句学生口中的“玩笑话”,是吴海燕课堂魅力的生动注脚。在她的教育理念里,课堂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场,而是充满信任、互动与期待的“心灵对话空间”。
1998年,怀揣着“成为点亮学生心中那盏灯的人”的初心,吴海燕踏入了广州南国工商专修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前身)的课堂。彼时的她,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忐忑,从助教做起,一边钻研会计专业知识考取中级会计师,一边摸索着如何把复杂的会计原理讲得生动易懂。“记得有学生一开始连分录都听不懂,后来能独立完成账务处理,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替代不了的。” 回忆起最初的教学时光,她的眼神里满是温情。
二十多年来,这份“以学生为中心”的执着从未改变。她的课堂始终围绕“有温度、有互动、有期待”三个关键词展开:面对不敢发言的学生,她会设计低门槛问题,耐心肯定每一次尝试;讲到抽象的会计准则,她会引入“第二届广州 11.11 城市购物节”等真实案例,让知识与生活接轨;她坚信“罗森塔尔效应”,为每个学生设定“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让学习成为充满成就感的旅程。
十年前的一个片段,让吴海燕记忆犹新。班上有位女生总坐在教室中间第二排,从不主动发言,期中考试后红着眼眶来找她:“老师,我是不是不适合学会计?”吴海燕没有急着下判断,而是静静倾听女孩“怕说错被笑话”的担忧。从那以后,她鼓励女孩积极回答问题,安排她加入积极的学习小组。一学期后,女孩不仅成绩提升,还主动担任期末汇报的发言人。“您是第一个认真听我说‘我不会’的老师”,毕业后女孩的来信,让吴海燕更加坚定:教育的本质是“人”影响“人”,有时候,“被看见”的力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老师总是先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让我觉得自己被理解。”学生的这句评价,正是她教育初心的最佳写照。在她看来,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尊重与接纳,才会真正爱上学习,这份“共情”,是她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的课堂底色。
以研促教:在课创中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会计不仅是技术,更是决策语言;不仅要教‘怎么做’,更要讲‘为什么这么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吴海燕的教育理念逐渐从“教明白知识”升级为“培育核心能力”,而课程建设,成为她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从夯实专业基础的入门课,到锤炼综合能力的核心课,她与团队层层递进、深耕细作,先后将《中级财务会计Ⅰ》打造成省级一流课程,《基础会计》打磨成国家级一流课程,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搭建起循序渐进的成长阶梯。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基础会计》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时,吴海燕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让零基础学生爱上抽象会计”的关键命题。这门课是会计专业的“敲门砖”,学生背景参差不齐,传统“满堂灌”教学很容易让初学者感到枯燥畏难,尤其在大班授课场景下,个性化指导更难落地。为破解这一难题,她和团队创新构建“双轨互动、立德树人”教学模式:线上搭建含微课、案例库、习题库的SPOC平台,让学生能按需反复攻克难点;线下采用“大班串讲+小组研讨”形式,通过“知识点讲解+随堂小测+案例讨论”的高频互动保持课堂活力。她还亲自牵头习题库制作与课程思政案例开发,把 “数字背后是责任”的职业理念融入“原始凭证审核”“会计分录编制”等基础环节,让学生在入门阶段就种下诚信与规范的种子——这套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的教学方案,最终助力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从2016年起,她带领团队以“问题导向”重构内容体系,把学生普遍头疼的“长期股权投资”拆解为“情境导入—准则解析—实务操作—职业判断”四步教学法,化繁为简突破学习难点;此后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入“课赛证融合”模式,将会计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考点融入课堂,让教学更贴近行业需求;提炼出“准则为本、案例为桥、思政为魂”的课程特色,历经七年持续打磨,最终成功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与《基础会计》形成“基础—核心”衔接、“国家—省级”联动的优质课程体系。
“现在做底稿时,我脑海里会浮现课上分析的上市公司案例思路。” 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发来的信息,印证了课程改革的实效。吴海燕始终认为,科研与教学不是“两难”,而是“互哺”——她将“基于大数据的财务风险预警” 等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触摸行业前沿;又从教学中发现的“数字化转型下会计核算变化”等问题中寻找科研切入点,主持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科研让课堂更有深度,教学让科研更接地气”,这是她二十多年来平衡二者的秘诀。
以爱传承:把荣誉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得知获评‘南粤优秀教师’时,我既感动又忐忑。感动的是付出被认可,忐忑的是身边还有太多优秀的同行。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团队。” 谈及这份荣誉,吴海燕的语气里满是谦逊。对她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以更高标准投身教育”的新起点。
这份“新起点”的担当,体现在她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上。几年前,一位毕业学生深夜发来微信求助:“领导让我做假账,说只是‘技术处理’,我该怎么办?”吴海燕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反问:“还记得我们讲康美药业案例时,我说‘签字的笔很轻,但责任很重’吗?”第二天,学生告诉她,自己拒绝了领导要求并准备辞职。后来他考取了注册会计师,就职一家财税机构。“老师没教我怎么‘做平’账,而是教我怎么‘守住’心”,学生回校时的这句感叹,让吴海燕深刻意识到:教师的影响力,往往在学生离开课堂后才真正显现,而“塑人格”,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份担当,也体现在她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中。在课程建设团队里,她和同事们形成了“老中青协同”的模式:教授把控全局融入思政,中年骨干教师牵头核心模块,青年教师发挥新技术优势。“前三年把‘讲好课’当作第一要务,多听前辈的课,学会‘看见学生’”,面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她总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她常说,教育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让更多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才能让优质教育的火种不断传递。
吴海燕对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她要推动《中级财务会计Ⅰ》《基础会计》融入“智能财务”“财务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出版新教材;要聚焦“会计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科研,带领团队向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迈进;更要让每一堂课都“活”在产业前沿,让学生走出校门时,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从1998年踏上讲台至今,吴海燕用二十余载的坚守,把对会计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化作了三尺讲台上的点点星火。这星火,照亮了学生的职业之路,也照亮了她作为“南粤优秀教师”的初心之路。而未来,这团火还将继续燃烧,温暖更多追梦的心灵。(采写:杜逢 李昕彤 袁子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