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15日,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讲正式开讲。校长王华以“始于规划 成于笃行:在国家蓝图与个人坐标间寻找你的大学航向”为主题,为全体新生搭建起连接国家发展、学校建设与个人成长的思想桥梁,引导同学们在伟大时代浪潮中明确方向、笃定前行。讲座由学生处副处长王黎明主持。
思政第一课现场
明大势识大局:把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时代机遇
“你们既是国家发展蓝图的阅读者,终将成为它的描绘者。”课堂开篇,王华校长便将同学们的个人成长置于国家战略发展的宏大坐标系中。他重点解读了即将出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回顾我国五年规划的发展历程——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如今的“五年规划”,全国GDP总量增长超1850倍,生动展现了国家通过长期规划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他指出,“十五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将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
针对同学们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王华校长详细介绍了广东省委“1310”战略部署。该部署以“走在前列”为总目标,围绕激活开放、改革、创新三大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十大任务。他进一步拆解部署背后的“人才需求清单”:既需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的“尖精缺”领军人才,也渴求“工科+管理”“数字+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离不开扎根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基础型支撑人才,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
主讲人王华校长
知校史融校运: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共赴新程
“了解学校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融入它的未来。”在课程第二部分,王华校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学校30年赖的发展历程。从1996年的广州市南国女子学校,到1999年更名广州市南国工商学校,2001年转型为广州南国工商专修学院,再到2006年正式定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四易校名、四易校址”的变迁,勾勒出学校“因商科而立,因外语而兴,因质量而名,因秀美而闻”的发展轨迹。
围绕学校“十五五”规划,王华校长介绍了“三大核心战略”“四大突破行动”与“六项重点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地方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特色强化为核心,通过治理体系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学科交叉融合、数智校园创建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推进文化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他向同学们发出倡议,鼓励大家通过参与治校议事成为“智囊团”、通过课程共建成为教学改革“合伙人”、通过文化活动主导成为校园文化“设计师”、通过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形象“代言人”,真正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立己志笃于行:绘制自主成长的大学航路
“大学不是单一跑道,而是无垠旷野。”在课程的核心部分,王华校长聚焦同学们的个人成长,从“转变与适应”“规划与行动”两大维度给出具体建议。在“转变与适应”层面,他提出“心态转变”与“学习模式升级”的双重要求。心态上,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思维破壁”,从应试学习到多元发展的“能力破圈”;学习模式上,要完成从“喂食”到“觅食”的自主学习转变、从“接受”到“审视”的批判性思维转变、从“单科”到“熔炉”的跨界融合转变。他以英文学子黎影“科研考研双线突破,发表核心论文后上岸北外”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兴趣为帆、坚持为桨”的成长路径。同时,他强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做好生活自理、时间管理与情绪管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规划与行动”层面,王华校长强调“规划是方向,笃行是关键”。他建议同学们以“向内探索、向外展望”明确目标,以“分解目标、积跬步千里”设计路径,以“保持弹性、与变化共舞”动态调整规划。他引用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古训,结合“721 学习法则”(70%学习来自真实经验、20%来自他人反馈、10%来自正规培训),以法语学子植靖雯服务巴黎奥运会、西班牙语学子汪子恒获专四全国第三、计算机学子在华为ICT省赛夺冠等优秀学子的案例,鼓励同学们拿出“启动的勇气”,保持“探索的热情”,锤炼“坚韧的品格”,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中“做中学、事上练”,在大学期间收获成长与突破,做自己人生的“实干家”。
课程最后,王华校长结合“乌卡(VUCA)时代”与“巴尼(BANI)框架”,提醒同学们面对世界的易变性、不确定性,要以成长性思维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最好的规划是方向感与适应力的结合,你的未来不在标准答案里,而在你与真实世界的对话中。”他寄语全体同学,在大学四年里找准航向、笃定前行,在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次课程既是思政第一课,也是新生入学教育首讲,为新生带来思想启迪与大学启航指引。课后,许多新生表示,这堂思政课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加坚定了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实践的决心。他们将牢记校长期许,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投身国家建设积蓄力量。(文/学生处:刘阳 图/张梓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