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说专业】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0

【编者按】文化与传播学院秉承“新文科”建设理念,开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构建专业+英语特色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全媒体实验室等现代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表现优异,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为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专业特色,本期特邀各专业资深教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教授介绍:

冯薇,副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曾就职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艺术与人文系,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任教期间,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化》《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儿童文学作品赏析》《汉语写作》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级、校级教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荣获广外南国商学院“中青年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广外南国商学院第一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员之一),多次荣获年度“优秀教师”。 

冯薇副教授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语言、英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与培训机构、国家行政机关、外事单位、涉外企业、外贸机构、文化产业、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与汉语教学、语言运用、外事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与此同时,本专业适应本校生源情况,参照“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的原则。注重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及外教资源,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训练,突出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实、能力强、有专长”的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拓宽就业面。 

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课堂教学法、语言对比与汉语特点、跨文化交际学、学术英语等。 

就业方向:

1. 国际中文教师。包括海外孔子学院、大学以及中小学中文教师,国内高校留学生院

中文教师,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中文教师。

2. 教育管理与文化推广。包括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项目官员,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协调员,文化机构(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侨务办公室)文化传播专员。

3. 在线教育与科技融合。中文教育平台课程设计师,AI语言学习产品开发,远程中文教学等。

4. 涉外企业与跨国服务。外资企业中文培训师,跨境电商/旅游业中文服务顾问。

5.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中文教育类自媒体经营,影视字幕翻译等。

6. 学术研究与出版。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中文教材编写,汉语水平考试(HSK)命题与测评。

问题解答

Q1:学习这门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呢?

该专业适合“语言爱好者+文化桥梁建造者+教育创新者”型学生。即使某些特质暂时不足(如外语水平),通过系统性训练(如参加“汉语教学微格工作坊”)也能显著提升。学院课程设置将重点培养这些能力,但个人主动性和持续学习更为关键。

一、必备基础特质

1. 语言敏感性与表达力:对汉语语法、语音、汉字有浓厚兴趣,具备较强的母语表达能力(中文书面/口语)和外语沟通能力(英语较流利,小语种加分)。  

2. 跨文化同理心: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思维差异(如欧美学生重视互动,日韩学生注重语法细节),对文化差异不批判、不焦虑(例如接受阿拉伯学生课堂提问较少的现象)。  

3. 耐心与亲和力:面对学生重复性错误(如“有”和“是”混淆)时保持教学热情,擅长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辅助教学(尤其针对零基础学习者)。  

二、可培养的核心能力

1. 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能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差异化活动(如用TikTok拍汉字教学短视频),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ClassIn互动白板、制作Kahoot! quiz)。  

2. 观察与应变能力:快速发现学生错误根源(如法国学生把“喝水”说成“喝汤”是受母语“boire”影响),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遇到课堂冷场时切换游戏或情景模拟)。  

3. 学术研究意识:关注二语习得理论(如克拉申输入假说)并应用于实践,记录教学案例,形成反思习惯(如撰写课堂日志分析教学效果)。  

三、加分项特质

1.中文+复合技能:商务/医学/科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适合“中文+职业”教学方向),艺术特长(书法、民乐等可用于文化课教学)。  

2. 抗压与适应力:适应海外生活(如应对东南亚湿热气候或中东文化禁忌),处理突发情况(如疫情期间快速转型线上教学)。  

3. 新媒体思维:擅长用社交媒体传播中文(如设计Instagram汉字记忆卡片)。  

 

Q2: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和升学深造方面表现如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和升学深造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尤其在国际化就业和跨领域发展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一、就业市场表现

1. 国际化就业机会广泛,海外中文教师需求旺盛:全球中文学习者突破1.5亿,教师缺口达500万,毕业生可通过孔子学院、国际学校、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赴海外任教,薪资较高;新兴市场增长迅速:如沙特教育部大规模招聘中文教师,月薪逾2万人民币并提供免费医疗等福利;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悟空中文、LingoAce等平台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2. 国内就业方向多元化:高校留学生院、国际学校中文教师(需教师资格证);涉外企业(如跨境电商、外资企业中文培训师);文化传播、出版编辑、新媒体运营等跨领域岗位。

二、升学深造趋势

1. 国内升学率高:部分院校考研录取率超46%,,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硕)及语言学、教育学学硕是主流选择。  

2.海外深造机会增多:赴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国际中文教育博士点(如首都师大)为学术发展提供路径。  

三、竞争力提升建议

1. 证书与技能:考取《国际中文教师证书》(CTCSOL),掌握小语种或“中文+职业技能”(如商务汉语)。  

2. 实践经验:参与汉办志愿者项目或线上教学实习。  

3. 学术研究:关注二语习得理论,积累教学案例。  

本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化就业和升学深造方面均表现优异,但需注意:海外就业受政策、地域影响较大,需提前规划;国内竞争加剧,建议通过复合技能(如“中文+科技/商务”)提升竞争力。

 

Q3:您认为选择咱们学院的专业,学生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哪些方面实现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质上是一个“全球化能力孵化器”,其培养的跨文化沟通力、创新思维、适应力等“软实力”,将使学生在未来任何赛道(教育、商务、外交、科技等)都具备独特竞争力,这些能力对个人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寻求多元实践(如国际会议志愿者、双语主持),最大化释放专业价值。

一、跨文化核心能力的飞跃

1. 全球化视野与文化适应力:通过接触各国学生(如欧美、中东、东南亚等),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形成包容性思维,如在沙特任教的学生需适应当地宗教习俗(如斋月调整课时),培养文化敏感度。  

2. 多语言沟通能力:强化英语实用技能(如学术写作、跨文化谈判),部分学生掌握二外(如西语、阿拉伯语),如用非母语解释汉语语法(如向法国学生对比中文与法语句法差异)。  

二、可迁移的通用能力提升

1. 高阶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上能将复杂语法转化为通俗讲解(如用“汉堡包结构”比喻“把”字句),这种能力还适用于公关、新媒体等需要精准传递信息的行业。  

2. 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如设计趣味教学活动(如用“汉字连连看”游戏解决汉字记忆难题),应对突发状况(如网络教学中处理技术故障)等。  

3. 项目管理与组织能力:策划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书法展、中秋晚会),锻炼预算控制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心理素质与人格成长

1. 抗压与韧性:海外教学中独立应对挑战(如柬埔寨偏远地区物资短缺仍保障教学),处理学生文化冲突(如纠正日本学生“过度道歉”习惯时的心理调适)。  

2. 同理心与共情力:理解学习者挫折感(如阿拉伯学生声调学习困难),培养教育情怀。  

四、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技能

1. 技术应用能力: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工具(ClassIn、Zoom)、制作互动课件(H5页面、AI语音评测),适应元宇宙教学等新趋势(如VR中文情景模拟)。  

2. 新媒体运营思维:通过TikTok、小红书传播中文知识,积累个人品牌(如“汉字叔叔”案例)。  

五、学术与职业发展潜力

1. 研究能力: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培养数据思维(如统计学生错误类型提出对策)。  

2. 终身学习习惯:行业特性要求持续更新知识(如追踪HSK考试改革、新媒体教学法)。  

六、隐性优势积累

国际人脉网络:与各国学生、教师建立联系,为跨境合作奠定基础;多元身份认知:成为“文化双栖人”,在涉外工作中更具优势。   

师生风采 

带领留学生体验扎染、压花、京剧脸谱绘制等非遗项目    

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大赛  

与唯壹汉语(广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基地

与国际学院合作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