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5月19日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走进南国校园。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嘉鑫与《茶文化与茶艺》公共艺术课程蔡海云老师一起,通过方言溯源、“二十一式”茶艺展演及Z世代互动设计,生动展现了潮州工夫茶的文化魅力,积极响应教育部加强美育工作的号召,让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生,引领美育新时尚。
授课现场
文化美:揭开“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文化密码
吴嘉鑫从方言角度娓娓道来:“在潮汕方言中,‘工夫’与‘功夫’的发音有很大区别。”他指出,这两个看似相近的词汇实则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在潮汕话中是“精细”的意思,它强调制茶工艺的精细考究,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而“功夫茶”中的“功夫”解释为“本领、造诣”,与武术中的“功夫”释义相近,它侧重冲泡技艺的娴熟精湛,体现茶道艺术的修为。谈及工夫茶的当代意义,吴老师强调:“工夫,在当代是非常被需要的,所有事情的长成其实是需要工夫的,工夫说到底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一项技能、去养成一个习惯。”
吴嘉鑫进行理论讲解
乐理美:“火声、水声、器声”的三响和鸣
吴嘉鑫以行云流水的“二十一式”冲泡程序,向同学们展示了潮州工夫茶的乐理美。他在摆碳过程中讲述了其点火秘诀——碳要摆成“井”字形,“这便于空气的流通”,话音刚落,随着他点火的动作,红泥火炉里发出了如古琴泛音般细微的炭火噼啪声。
吴嘉鑫现场示范“二十一式”
他教同学们让两白令杯相碰,两杯发出了“泠泠”作响,如檐角铜铃遇微风,更似《楚辞》中“纫秋兰以为佩”的玉珰摇曳。朱泥壶纳茶时茶叶沙沙落下,恰似雨打芭蕉。沸水冲入壶中的激越澎湃逐渐转为细流涓涓,最终化作茶汤倾注时的琤琮珠玉之声,构成了茶席上的“二重奏”。
画面美:“器美、汤美、人美”的三景三美
除却这“二重奏”,在潮汕工夫茶的茶席上,三只茶杯永远是标准配置,分别寓意“团结、友爱、谦让”。它们皆由吴老师精心挑选,釉色温润如玉,在柔和的灯光下晕着淡淡微光。杯口并围成“品”字,既表品茶之“品”,更强调要重品德、守信用。
课堂练习
杯身整齐排列,如同三位并肩而立的老友,静待茶汤润泽。茶汤从壶嘴潺潺流出,轻盈地落入茶杯之中,色泽金黄透亮,轻轻晃动,泛起层层细腻涟漪,恰似春日湖光潋滟。冲茶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二式,使各杯茶汤色味均衡,香气对等,汤量相当,传递公平平等之意。品饮时,先闻香、再啜味、后悟韵,娴熟的同学动作行云流水,生疏的同学手忙脚乱,却也全神贯注。几壶水尽,茶味渐淡,唇齿间的回甘却与席间的欢声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创新美:让传统跟上时代节拍
吴嘉鑫表示,面对“程式复杂”“器具昂贵”的传播壁垒,工夫茶正不断创新力求破圈。不仅将“二十一式”简化为“投茶—注水—分茶”三步骤,还与汉服品牌联名推出系列产品,亦或是在短视频平台发起话题,用多种形式让“淋壶三转”成为Z世代的“新式舞蹈”。他在展示年轻化传播物料的同时,还指出,要用极简美学替代繁复术语,用体验打卡替代理论灌输,让年轻人在“玩”中发现——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握在手里、喝进嘴里、玩在镜头里的鲜活文化。
课堂练习
从方言密码到茶席声韵,再到创新表达,潮州工夫茶以多元美学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河流中溯流而上。正如蔡海云老师所说:“真正的非遗传承,是让它像茶汤一样,在不同时代的茶杯里,泡出属于当下的味道。”这或许就是工夫茶,亦是所有茶的终极美学,在变与不变之间,永远为生活留出一杯茶的时间。(文/陈俊好 张颖 图/杜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