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7日下午,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仪式在行政楼国际会议厅举行。王华校长、王关义副校长、赖志立副校长等校领导出席仪式,并宣布新学院领导班子任命决定。文化与传播学院下设6个教学系及1个实验中心,旨在通过学科融合培养“传统文化+数字传播”复合型人才。原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仪式由人事处副处长戴伟煌主持。
会议现场
人事处副处长戴伟煌主持仪式
仪式上,赖志立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决定及领导班子成员职务任免通知。党委组织部部长郭婷代表学校党委宣读了关于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及相关同志职务任免的决定。原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学院正式合并为文化与传播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应用语言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系、新媒技术实验中心等6系1中心,形成“人文底蕴+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架构。
副校长赖志立宣读相关文件
组织部部长郭婷宣读相关文件
王华校长在讲话中指出,两院合并是学校“十四五”规划中组织变革的重要举措。他强调,合并虽带来融合成本与情感挑战,但通过组织变革能激发新活力,为学科交叉创新提供更广阔平台。王华回顾了两院的历史成就及两院领导的无私奉献。他要求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缩短磨合期,强化团队建设与产教融合,以“南国文传”新品牌为目标,探索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地方及国家战略输送高素质人才。
王华校长讲话
副校长王关义兼任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在就职发言中,王关义对校领导的信任致以感谢。他特别向原两院院长王毅、李淑芳的奠基性贡献表达敬意,强调将延续其发展理念,依托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他要求学院全体教师统一思想,聚焦教学科研核心工作,在稳定中推进学科整合,落实王华校长提出的七项发展要求,加速中文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副校长王关义作任职发言
文化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冯钿在发言中表示,将立足两院合并战略整合优势资源,以党建引领推动学科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原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毅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坦言六年任期如白驹过隙,强调“守土有责”的使命感,以责任、共情与效率应对日常管理及疫情挑战。他深情追忆执教四十载的热忱,称教学是“智慧的快乐”,他感怀校园生活的纯粹,并以洒脱之心感恩同事支持,表达了对新学院的美好期许。
新学院党总支书记冯钿发言
原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毅发言
据悉,新学院领导班子、教学系建制及辅导员配置均已完成优化调整,辅导员人数维持之前的12名配置,确保管理工作平稳有序。教学方面,原两院系主任及骨干教师全员保留。
相关链接:
此次合并背后蕴含哪些战略考量?2025年招生计划是否会有新变化?我们特邀副校长、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兼)王关义,招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郑芝鸿详细解读。
合并背景与战略考量
“此次两院合并是学校党委立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经过长期科学论证作出的重要决策。”王关义强调,两院合并旨在积极响应党中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号召,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赋能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文学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新媒体学院以数字化传播手段为形式载体,二者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内容与形式统一”,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创新路径,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效能。
王关义指出,合并亦是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优化学科布局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中文与新媒体学科资源,打破原有行政壁垒,实现师资、实验室等资源共享,显著提升教学科研协同效能。两院合并后将形成“强强联合”态势,为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与传播学科集群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面对数字化技术革新与就业市场需求,两院协同育人将推动传统人文专业与现代传播技术有机嫁接,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此次合并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里程碑,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学科生态,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南国智慧。
平稳过渡保障师生权益
针对师生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王关义明确表示:此次合并严格遵循'学生培养方案四年一贯制'原则,原两院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均保持稳定,在校生培养方案不作任何调整,确保师生教学秩序零震荡。
招生政策:分类优化 文理兼招
招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郑芝鸿介绍:“2024年起,我校已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四个专业整合为‘文学与传播专业组’,实现招生分类优化。此举旨在精准对接考生兴趣,吸引对文学创作、文化研究与现代传播技术兼具热情的学子报考,并支持考生提前锁定心仪专业方向。”郑芝鸿特别强调:“该专业组实行文理兼招政策,打破学科界限,为不同背景的考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报考时,考生需重点关注专业组内各方向的培养特色与课程设置,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理性填报志愿。届时学校将通过官网、招生宣讲等渠道提供详细解读,全力保障招生透明化、服务精细化。”(文/李阳 图/谢秋洁 杜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