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肖建华教授专题讲授中华美学精神的流变

录入者:新闻中心-杜逢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在美学研究不断深化拓展的当下,为深入探究中华美学精神的流变,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科研处与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于2025410日下午,在教学楼F303室联合举办“中华美学精神的流变——积淀论视野下的李泽厚《美的历程》” 校级学术讲座。特邀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肖建华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吴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面向全校师生

肖建华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吴晟院长分享了自己与《美的历程》的渊源,盛赞李泽厚的学术成就,并向同学们推荐此书,并隆重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肖建华教授。

吴晟副院长主持

肖建华教授在美学和文艺学领域深耕多年,学术成果丰硕,兼任多个重要学术团体职务,在学界颇具影响力。他开篇点明《美的历程》兼具文字优美与思想深邃的特质,是了解李泽厚思想及中华古代美学的关键。在讲座中,肖教授详细介绍了李泽厚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李泽厚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在50年代就因提出“美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而崭露头角,80年代创立主体性实践哲学和美学,影响深远。

针对《美的历程》,肖教授深入解读了其出版情况、写作背景、学界反响以及独特的美学史内涵。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各领域都掀起了启蒙主义新思潮。《美的历程》的创作背景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启蒙主义思潮紧密相关,同时也是李泽厚对当时美学、文学史和艺术史不满的回应,体现了他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和审美积淀论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尝试。

肖教授对美的历程进行解读

顺着这一思路,肖建华教授详细阐释了李泽厚的“积淀”理论。他指出,广义的“积淀”是基于动物生理基础,有别于动物的人类心理发展过程,涵盖“理性的内化”与“理性的凝聚”;狭义的“积淀”则聚焦于理性向感性的渗透融合。这一理论贯穿《美的历程》全书,成为理解中国美学发展脉络的重要钥匙。

肖教授着重阐述了《美的历程》独特的美学史价值。它不同于一般的美学史著作,是哲学家视角下探寻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美学史,也是中国人艺术审美趣味演变的历史,还是一部审美文化史和审美思潮史,反映了中国人的感悟体验审美,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书中构建了独创的美史学叙述框架,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以清晰的线索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脉络,提出了巫史传统、儒道互补、实践理性等重要美学观点。

肖建华教授分享了对《美的历程》的深刻感悟。他认为学好美学与开展研究,需具备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借鉴李泽厚提炼“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等经典标题的创作巧思。同时,研究必须实现哲学思想的升华,立足主体性实践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角挖掘传统美学精髓。此外,研究者应明确自身主体性身份,体现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揭示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梳理清晰的逻辑脉络。而《美的历程》正是将美学原理与美学史写作相统一的典范之作,为美学研究树立了标杆。

讲座合影

讲座尾声,吴晟院长对肖建华教授的精彩讲授表达诚挚感谢。此次讲座成为中文学子们深入探究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纽带,不仅串联起理论知识与学术思考,更激发了学子们对美学研究的热情。(文/周海茹 摄/杨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