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0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博士工作站首批入站博士开题报告会暨首场博士沙龙活动在行政楼309会议室顺利召开。特邀副校长王铭玉、王关义,我校客座教授张德胜,博士合作导师李明共四位为点评专家。在站博士梁恺欣、邹泓,拟申请入站博士,部分在读博士人员,学科建设办公室及教师发展中心人员参加报告会。
会议现场
报告会由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工作站办公室)主任吴新玲主持,她首先对报告会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她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工作站,大力支持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博士人员的研究工作,博士工作站由学科建设办公室联合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来建设,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给予政策支持、按计划招收了首批入站博士、聘请了博士合作导师来辅导,此次开题报告会不仅是进站博士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研究发展的重要平台。
梁恺欣、邹泓博士作开题汇报
随后,两位在站博士依次进行了开题汇报。教育学院的梁恺欣博士以“协同治理视阈下外籍家庭社区融入机制创新研究”为题,聚焦外籍家庭在社区融入中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政策设计、文化适应和技术赋能构建“制度-文化-技术”多维协同分析框架。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邹泓博士以“‘镜’中‘境’:诗歌翻译中音乐性再现的节律模式”为题进行汇报。邹泓博士详细介绍了通过梳理诗歌音乐性理论基础、分析《诗经》原诗与译诗的音系结构、对比不同译者翻译策略等研究内容,以揭示音系结构与诗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参考。
王铭玉、王关义、李明、张德胜四位教授点评指导
在博士汇报结束后,四位评审专家分别对两位博士的开题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两个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前期准备工作,并从“研究题目是否可做?框架结构是否合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辅导。认为梁恺欣博士的“协同治理视阈下外籍家庭社区融入机制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跨文化适应和社区治理领域拓展了相关研究,建议进一步明确“有形融入”与“无形融入”的概念,聚焦融入障碍与路径选择,优化变量设定,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策略建议的可行性。认为邹泓博士的“‘镜’中‘境’:诗歌翻译中音乐性再现的节律模式”研究,提出的“镜中境”范式具有一定创新性,为诗歌翻译中的音乐性再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也强调了音系学与诗歌翻译结合的难度,建议深入《诗经》发源地调研,开展大量理论文献资料收集,充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逐一解决研究中的难题,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深度。
副校长王铭玉作总结讲话
最后,王铭玉作总结讲话。他强调了学校博士工作站的建设意义,提出了一些建设规划,对张德胜、李明两位博士合作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表达感谢,并对在站博士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借鉴吸收相关修改建议继续优化研究设计;二是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多向合作导师请教,努力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和障碍;三是锚定学术方向,保持定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据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博士工作站2023年9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为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博士人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科建设水平以及整体办学实力,结合学校发展实际,2024年学校招收了首批进站博士3人,并聘请张德胜教授、李明教授担任首批博士合作导师。2025年学校拟招收博士工作站第二批进站博士研究人员2-3名。此次开题报告会的成功举行,不仅为博士工作站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积累宝贵经验,也为第二批入站博士开启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图文/学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