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20日下午,一场聚焦于“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eflexivity-base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EFL教师基于反身性的身份构建:动态系统视角)的专题讲座在G304教室热烈展开。此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熊涛教授主讲,大英部副主任王瑞英主持。部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索EFL教师身份认同与构建的新路径。
王瑞英副主任主持讲座
会议伊始,熊涛教授介绍了语言教师身份认同(LTI)以及动态系统模型关系框架(DSMRI)两者的关系,并向大家展示了他是如何基于前人的研究深入探讨,巧妙地将动态系统理论与EFL教师的身份构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框架。以自身研究为例,在这个新模型中,熊教授将教师身份认同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他强调,教师身份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进化和调整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反思能力,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
熊涛教授作专题讲座
在提问环节,熊教授就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内容,与在座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后,王瑞英副主任对熊涛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衷心感谢,她认为熊教授的讲座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也为大家指明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她鼓励教师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大英部全体教师参会
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EFL教师身份构建的深入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将更加注重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发展,为英语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大英部洪嘉禧)
相关链接
熊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比较社会文化博士(日本九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主要研究外语教师发展过程中的认知、信念、身份、情感和能动性、教材中的文化和价值呈现、教材使用及评估、话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语言政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主持和完成三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一项校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在Modern Language Journal、TESOL Quarter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现代外语》等应用语言学知名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多篇, 出版著作两本。撰写政府决策咨询报告多篇并获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