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讲坛】心理学教授宋广文谈精神分析学科与心理学

录入者:谢丰发布时间:2020-12-07浏览次数:1292

本网讯 123日下午,我校教育学院宋广文教授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解读”为题,在F103分享关于精神分析学科与心理学的学术见解。1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宋广文从介绍弗洛伊德的生平经历入手,开启了对精神分析学科的介绍。“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人,1873年步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科由此产生,在心理学领域建树颇丰。”宋教授讲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帝国主义的时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社交关系的不断变革,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显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精神分析学科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医学学科应运而生。后世学者对此学科不断补充、丰富,使其发展成熟,并成为心理学科的重要部分。“精神分析是心灵深处的解剖术”,精神分析在一开始是精神疾病的指标,后来发展成为心理学分析的依据,具有其他心理学科不具备的科学性。

“心理学并不是如大家所了解的“读心术”,而是通过言行举止、生平经历等外在因素去认识人,甚至去认识社会。”宋广文以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雷雨》《哈姆雷特》《山楂树之恋》和《泰坦尼克号》等作品阐述了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以《雷雨》为例,他指出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所见所想的反映,《雷雨》中每个人物身世背景与各自的性格,都是人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泰坦尼克号》中,作者通过历史上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故事,传达了一种主题思想与价值导向,即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则能够更有力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所想要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宋广文认为,审美是人的精神,心理学最初来源于哲学,而哲学与心理学则是反映文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载体。

宋广文谈精神分析学科与心理学

  宋广文呈现了几张图片,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一棵树的成长是人们通过经验所能想象到的,而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过程则是人们所无法直观看到的。”因此,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人们应该多去思考、相信存在于事物背后无法被人看见的真实,而不是盲信“眼见为实”。谈及此,他遗憾地表示,“这也是心理学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缺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层面的广泛性。”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宋广文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 “4C”核心素养。“4C”包含协作性(Collaboration)、交际性(Communication)、批判性(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性(Creativity)。他提出,大学生可以在相互间的讨论合作中获得个人所无法创造的成果,从而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在与人沟通方面,他向现场同学们抛出了三个问句,即“和谁说”“说什么”“如何说”。他认为,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不应局限于本学院、本专业,而应该有选择性地多去接触不同的人,涉猎更多的领域以增长见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他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而应该发现其中的问题去批判它。”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对待学习,从而发掘自己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具备的,更是眼下中国年轻人最缺失的素养之一。

最后,宋广文鼓励大学生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多去了解心理学,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情有更准确的看法与把握。

宋广文教授简介:心理学博士,现任我校教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原华南理工大学心理系主任、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他曾主编参编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参加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在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记者/李成斌 李炜 实习记者 陈占洪 周泳桦 图/纪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