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8年会在我校举办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次数:4247

专家学者共话“新时代 新教育 新师范”

 

    本网讯 12月15日,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5所大学教育学院(部)联合发起的第九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8年会在我校国际会议厅举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话“新时代、新教育、新师范”。

 

 

论坛现场(曹婼喧 摄)

 

 

    中山大学原校长、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黄达人教授,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学科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正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文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早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祝瑛教授,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我校教育学院院长冯增俊教授等各专家应邀来校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学术观点。我校董事长丁小军,督学顾也力,副校长何艾兵、熊匡汉、王心洁与我校师生共享学术盛宴。年会开幕式由顾也力主持。

 

 

督学顾也力(中)、副校长何艾兵(左)、副校长王心洁(右)主持或致辞(刘阳、王青摄)

 

 

    我校副校长王心洁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年会主题围绕“创建大国教师培育体系、开启民族未来新师范战略”等议题,契合广东省“强师工程”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推进广东“新师范”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有力行动。同时她指出,“30人论坛”的召开,是南国商学院教育学科发展难得的机遇,必能给南国教育学科发展以极大的指导和促进。恳请各专家学者、领导对南国的教育学科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大会联席主席丁钢在致辞中说道,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已经举办了很多届,专家学者围绕论坛发表的一些观点,在社会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给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这个论坛汇集了许多来自基层和教学一线的声音,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声音。”丁刚表示,“论坛曾汇集了许多学者发表的观点,虽然有些观点未必很成熟,但是这些可能不太成熟的但是带有反思性的一些观点反而更有利于教育发展。希望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能够越办越好。”

 

    本次年会演讲分为两大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新师范:为了中华民族的新崛起”,第二单元主题为“新教师:为了人类光明好未来”。由我校副校长何艾兵主持。

 

 

论坛主题演讲之一:“新师范,为了中华民族新崛起”

 

黄达人:从审核评估说起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黄达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切入,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审核评估中得到确立”“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积极性”“重视师生有效互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等三方面分享学术观点。

 

  黄达人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他看待本科教育的视角变了,以前是以教务处为中心去考虑本科教育问题,现在转变为全校都要考虑“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评估的过程中,高校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忙起来”,职能部门也要思考‘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黄达人:从审核评估说起(刘阳 摄)

 

 

  在黄达人评审的25所高校中几乎都存在着教师投入教学不足这一根本性问题。黄达人认为,在最近一段时间,从教育部到社会各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呼声很高,这是对于目前在本科教学上普遍存在问题的一种纠偏。“最大的师德就是把课上好;教师投入教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氛围的营造”,围绕着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黄达人通过举例建议:解决问题既要关注微观,也要考虑宏观,要改变评价方式,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让教师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

 

  最后,黄达人建议高校还应重视师生有效互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审核评估期间,他在若干高校学生处等部门的牵头下,对毕业五年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他们给母校的建议最集中的反映是: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反馈给未来的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即重视教师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性。黄达人补充道:“老师通过科研带学生的本质是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时间。”因为老师与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学生越愿意去学习。

 

 

汤贞敏: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发展

 

  汤贞敏围绕“发展新师范教育的背景解析”“发展新师范教育的内涵审视”“发展新师范教育的路向探究”等三方面对进入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发展进行了解析。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与此相适应,我国师范教育也迈入了新时代,亟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气象的新师范教育之路。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主渠道,师范强则教师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汤贞敏认为,因此,发展新师范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必然之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必有之义和实现教育要素变革的必经之路。

 

 

汤贞敏: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发展(刘阳 摄)

 

  接着,汤贞敏就发展新师范教育的内涵审视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师,教师发展的根本在师范教育。但是,在近十几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师范教育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师范教育传统被弱化,师范专业地位有所下降。新师范教育正是针对问题的解决而提出来的师范教育新目标、新形态、新模式。而新师范教育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更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更高水准的教育、更系统化的教育、更智能化的教育和更具开放性的教育。

 

  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发展新师范教育直接关系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政府要加强政策规划和资源投入,师范院校和其他有关高校要把握机遇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师范教育发展新格局。针对发展新师范教育的路径,汤贞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创新现代教师培养模式;三是构建一流师资素质提升体系;四是健全新师范教育保障体系。

 

 

周祝瑛:互联网时代中的师范教育改革在台湾的实践

 

  周祝瑛在台湾任教时,从禁止学生带手机和电脑进教室转变为要求学生带手机和电脑进教室,结合这一转变,她对“互联网时代中的师范教育改革:台湾实践”进行了探讨。

 

  围绕互联网成瘾现象及其对人际、健康和时间的影响,周祝瑛提出了互联网新兴教育这一议题。“台湾二十多年五大教改方向,一是教育松绑:解除不当行政管制;二是带好每位学生:发展适性适才教育;三是畅通升学管道:打破一试定终身考试;四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师与课程改革;五是建立终身学习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周祝瑛说道。1994年台湾将“师范教育法”修正为“师资培育法”,师资培育制度从一元化、计划性、公费培养与分发制,改为多元化、储备性、甄选制。台湾之所以从“师范教育”到“师资培育”转变,周祝瑛认为是由全球化人才竞争与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终身学习社会的专业发展需要、台湾面临高龄化与少子女化的时代背景、校园与家庭的生态转变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周祝瑛:互联网时代中的师范教育改革在台湾的实践(王青 摄)

 

  最后,周祝瑛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师范教育进行了举例。如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更多图像讯息,利用互联网搭配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互联网在课堂上开展更多即时性的互动等等。其次,就是在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重视对网络成瘾特殊教育的培训。

 

 

冯增俊:新时代定位下的师范教育改革策略

 

  冯增俊以“新时代定位下中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策略”为题分享学术观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设计而对中国现在师范教育应该怎么走?”冯增俊提出了疑问。

 

  为解答这个疑问,冯增俊首先回顾了历史定位中的中国师范教育中的创新与保守。从大周朝时期学校的创办到私学的兴起,是学校教育体制的创新;从法家立国到儒家立国,是创新教育思想的创新;从世袭制到科举制,是制度的创新;从科举制到元代书院实学的兴起,是教育形式的创新;从读书做官到鸦片战争后现代教育思潮的出现,是教育功能的创新。他总结道,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设计走向已经衰落,而以走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成为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的认定。

 

 

冯增俊:新时代定位下的师范教育改革策略(曹婼喧 摄)

 

  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我们应该怎么设计?我们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冯增俊认为,这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能不能成为大国,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真正伟大的复兴。他提出,一是要设计新时代的新教育,改革现行高考制度、消除占位理论、打破利益划分的教育体系。二是要从国家发展设计新师范,认定教师是优秀人才,优秀人才才可能激发培养更优秀人才;教师不应唯文凭、唯校名、唯论文、唯分数,要以多元方式实现多元人才发展。三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教改,要有敢为人先和教师的精神,实现从文凭教育专项培养智能新人,让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新时代的人。

 

 

论坛主题演讲之二 “新教师,为了人类光明好未来”

 

丁钢:基于关键能力的教师教学核心能力

 

  “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出”是在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丁钢认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丁钢:基于关键能力的教师教学核心能力(刘阳 摄)

 

 

 

  而我们老师怎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趋势下去培养学生?丁钢表示,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未完成的、在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教师需要接受专业训练,不仅仅包括扎实的学科训练,也包括对学生心理差异、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把握。这种专业能力体现在教育是专业的,就像现在有些中小学找(非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来当老师,未必就教的好。

 

  对于教师教学的本质认识,丁钢认为,首先,教学涉及到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情境条件,对教学环境的改变也预示着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在立场和视域上变化;其次,教学的具体情境条件不是封闭的,是可以改变、扩展而具有开放性的,这也意味着教与学所发生的空间和时间是可以改变、扩展和具有开放性的,这揭示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时空上的联结。再次,教学在承认知识体系和话语的自主性同时,强调的是具有创构、建设和生成作用的知识。这同样意味着教学不应成为既有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共同创构、建设和生成知识的努力,以及促进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李正: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育新体系

 

  李正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从而,李正从“强国需要良师”的新时代新要求出发,审视了我们的教师教育的发展困境,并就谁来培养高校教师和高校教师培育新体系构建提出新的见解。

 

 

李正: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育新体系(王青 摄)

 

 

  师范教育力量削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力是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有两大困境。李正指出,国家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师范院校学科设置单一,竞争处于劣势。同时,综合性大学很少培养师范生,甚至不培养师范生,这使得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当前面临撤并的尴尬。那应该由谁来培养教师呢?李正认为,要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培育新体系。高校教师培育新体系应覆盖职前、入职、职后各阶段,培育体系(三阶段)呈阶梯化,将职前教师职业伦理教育贯穿培养体系的始终。

 

 

郑文:权威解读广东“新师范”的体系建设与专业认证

 

  演讲伊始,郑文先抛出4个问题,“新师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新”?跟其他的师范教育教学有什么关系?“新师范”跟专业认证又有什么关系?

 

  “新师范”是对原有教师教育的继承与超越,更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现代性、规范性的教师教育。广东教育创强的推进、学龄人口快速增长、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高师院校办学错位等都对当前教师教育带来了冲击,于是实施“新师范”建设应包括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改革招生制度、实行师范类专业认证、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化平台和资源以及实行质量评价新标准等创新举措。

 

 

郑文:权威解读广东“新师范”的体系建设与专业认证(曹婼喧 摄)

 

 

  郑文就师范类专业认证与“新师范”建设的关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解读。第一,是师范类专业认证与教师市场准入的关系;第二,是师范类专业认证与专业办学的质量保障关系。他解释道,专业标准反映教育行业要求,学校按专业标准办学,认证机构组织认证,通过了认证学生可获取教师资格证,从而形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第三,是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师范院校服务中小学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专业认证中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提出明确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专业认证中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等三方面。

 

 

马早明:探讨国家认同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   

 

  马早明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背景,对港澳中小学教师对国家认同问题以及教育整合策略进行探讨。“2008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港澳中小学教师对国家的认同一度达到最高点。而随着‘占中事件’的爆发,导致港澳民众认同感不断降低,2014年低至1997年回归前约40%的水平。” 他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香港和澳门仍面临人心回归和国家认同问题。

 

  马早明以中国族群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制度认同三个研究维度研究港澳中小学教师国家认同并得出结论,港澳中小学教师国家认同感存在显著性差异,香港中小学教师国家认同感低于澳门;不同性别、年龄香港中小学教师国家认同感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性别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往内地不同次数的香港中小学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于不同学校类型的香港中小学教师国家认同整体及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马早明:探讨国家认同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曹婼喧 摄)

 

 

  在国家认同目标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马早明对香港、澳门的职前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生教师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他指出,每年有很多指标让港、澳学生来内地读书,然而真正在内地读书的学生却不多。有一个很大问题在于,到内地读书的学生读完以后回到港澳找不到工作,因为需要拿到自己本地的资格认证。马早明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那么教师教育就要建立湾区教师标准与资格互认制度,改造港澳中小学教师学缘结构。

   

  冯增俊对论坛作闭幕总结。他表示,各个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新时代、新教育、新师范”的探讨,研讨很有成效,讨论也很有高度。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旨在中国走向大国的伟大复兴下,在未来视野下,思考中国教育面临的各种时代问题和危机,探讨各种对策,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这是论坛的核心主旨,即直面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合影(刘阳 摄)

 

 

  师范教育问题关系到民族、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而“新师范”的提出点到我们国家走向大国的最重要的“穴位”,而这个“穴位”要激活起来,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强国就有希望。如果教育能够把整个民族集合起来,使得下一代共同建设,那么我们的整个民族就充满光荣的希望。他期望,在座的各位作为教师、文化传承者、文化创造者能够为中国教育而努力发展自身,南国商学院教育学院的发展能以此为契机更上一个新台阶。(记者 林钿 高梦思 邹健巍 陆皓妍)

 

 

 

 

 

 

 

时间:Dec 17, 2018 4:56:00 PM   

录入者:曹婼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