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6月13日,学校在教工饭堂隆重举行柯汉琳教授从教40周年庆贺晚宴。董事长丁小军、督学顾也力、副校长熊匡汉和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贺。

丁小军董事长(中)向柯汉琳教授(左)表示祝贺 (刘阳 摄)
柯汉琳教授是我国美学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现任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从事美学、文艺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兼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指导工作,是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现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美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等。

顾也力督学(右二)、熊匡汉副校长(左一)与柯汉琳教授夫妇合影 (刘阳 摄)
1973年,柯汉琳毕业于今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并留校担任秘书工作。1977年,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柯汉琳向学校申请调岗,回到中文系从事他所喜爱的文学教学工作,担任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即1977级学生的班主任,讲授文学评论部分章节,从此开启了他的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与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

中文学院教师代表共同庆贺柯汉琳教授从教40周年 (刘阳 摄)
今年是柯汉琳在大学任教40周年,从助教到教授,从普通教师到博士生导师,从普通学者到著名专家学者,风雨兼程40年,坚守讲台40载,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时光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却改变不了他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的赤子之心。“我在学校任秘书,仕途很被看好,我回中文系当教师,有朋友为我感到可惜。但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回忆往事,柯汉琳淡然一笑,他告诉记者,从事教师职业,主要原因是他热爱文学,喜欢思索文学乃至整个艺术世界中反映、折射的宇宙和人生问题,喜欢通过教学去与学生共享,或把获得的种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喜欢借此从事启智去愚、关怀灵魂的工作。“从事教师职业,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要写我想写的东西,说有我个性的话。”柯汉琳说道。据了解,柯汉琳是67届高中生,是让人们敬重的“老三届”,经历了时代的变革,目睹了社会风云的变幻,善于独立思考,而做一名教师、学者,能让他有更多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所以在任教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也有过机会重入仕途,但是对教师职业的爱一心一意,从未动摇。“我直接授过课的学生,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种层次的,总数有多少,无法统计。说桃李满天下并不为过,这是最值得自豪的。”40年的教师职业,让柯汉琳感到一种余味无尽的甜蜜。

中文学院毕业生代表向柯汉琳教授献花 (刘阳 摄)
40载光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柯汉琳感慨万千,回想起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简陋条件发展到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良好条件,不变的依然是那颗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与激情的初心。“今天许多大学青年教师,自身条件比我们这一代人好多了,比如学历学位都比我们优越,且多有出国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视野更宽,思维更活跃,我相信,他们在大学教坛上,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好。”柯汉琳由衷地认为,选择了当一名大学老师,就要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结合自己从教40年的经验,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老师要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要确立以从事教师职业为荣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去为之奋斗。他认为,大学教师不应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更应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创造者。“就是说,大学教师应同时是学者,而学者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学术研究的佼佼者。”柯汉琳说道,“希望老师们能备好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不要照本宣科,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确立课堂教学语言意识。讲课的内容只有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现实感,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刘阳)
时间:Jun 15, 2017 2:50:00 PM
录入者:刘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