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群英荟萃 教学竞赛“比武过招”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13浏览次数:3388

  “如果要购买一套240万元的房子,你会选择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20年付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次性付款!”这是在我校第五届中青年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现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刘娜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

 
  5月11日下午,本届教学竞赛在C201拉开帷幕,经过前期初赛与复赛,共有10名老师晋级决赛。与此同时,第一届全英(双语)教师教学竞赛也在实验楼505展开,共有8位老师参与角逐。学校督学顾也力,副校长王心洁、杨励现场观赛。
 
高手切磋呈现精美课堂
 
  比赛现场高手如云,每位老师教学风格迥异,“十八般武艺”各出奇招,大秀教学基本功。刘娜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出参赛课程《财务管理》中“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与分析”这一知识点的讲授,她的课程设计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上课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学生们反应热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教师余珊在讲《法语报刊选读1》时,以马克龙当选法国新任总统新闻作为切入点,引发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她上课的神态亲切自然,既有对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又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富有激情的课堂 (刘阳 摄)
 
  在全英(双语)教学竞赛现场,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吴丽华老师英语流利,语调自然,她在讲授《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时,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引出“权力”与“身份地位”的概念,又通过电影Eye in the sky中的片段引导同学们对谈判双方权力与身份进行分析,体现出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并且贯穿始终的师生互动也让课堂气氛格外活跃。经济学院杜可君老师在比赛中讲的是“病毒营销”,她从流感病毒入手,形象地解释了“病毒营销口口相传”的特点,又结合偶像团体“TFBOYS”成员之一王俊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微博转发量,让病毒营销的原理、效果一目了然。杜可君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进行教学,两种语言转换流畅,同学们积极参与发言,英语表达自如。管理学院潘丹青老师围绕国际会计实务展开授课,她讲起课来语速适中,声音柔美,与学生的互动形式多样。
 
 
参赛教师风采 (孙婉文 摄)
 
教学理念注重“授人以渔”
 
  经济学院的任玎是现场众多观赛老师中的一位,她抱着向大家学习的目的,从参赛者身上发现了许多“让自己深受启发”的教学设计。对此,刘娜在赛后说:“我的教学设计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为什么讲、讲什么、给谁讲、怎么讲。为什么讲是教学的目的;讲什么是教学的内容;给谁讲是教学的对象;怎么讲是教学的方法。具体来说,不论是赛课,还是平时上课我都尽力做到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和辅助的肢体动作都要生动有趣,避免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课堂上,在保障知识传递到位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启迪与训练,教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比赛中以全英讲授《国际市场营销》的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李思仪老师在阐释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时说:“我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英语输出的机会,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学习这门课。”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还有余珊,她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仅作为引导者,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开口说外语,才能使他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师生互动 (刘浩源 摄)
 
  全英(双语)赛场上的黄跃老师来自经济学院,他表示,通过赛课重在传达教学设计理念。他此次参赛教授的是《投资学》,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门真真实实为学生提供财富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金融魅力的课程”,要上好实践性如此强的一门课,他觉得首先要足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去探索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金融现象建立联系。“我希望我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更专业的金融从业者。”
 
  首次参赛的吴丽华认为,谈判课程实践性很强,而每个参与谈判的人个性迥异,因此在课堂设计理念上她着重鼓励每个同学认识并养成自己的谈判风格及技能。“我希望能将谈判课堂设计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享的开放平台’”,要实现这一点,她平时非常注意收集商务新闻和电影中的谈判片段,再在课堂上播放,并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分析。
 
  “现在课堂上基本是老师来提问学生,什么时候能有学生在课堂上来提问老师呢?”西语学院的杨帆老师是上届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他在观看了比赛之后引发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提问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和掌握程度,并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能够增加这一环节。
 
评委点评剑指教学核心
 
  本次比赛由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分。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秦明吾教授、教务处处长周文贵教授分别担任中青年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全英(双语)教学竞赛专家评委组长,专家评委由各学院教授及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担任,他们在每位老师结束授课后的现场发问同样精彩。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参赛老师刘琴勇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讲授汉字的构造,评委李俊山教授在提问环节问道:“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分析,如何解释当代一些新汉字的构成,在课堂上是否能得到更好的演示?”刘琴勇当即用古代“六书”归纳出的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分析了几个网络催生的新汉字,如“囧”字运用象形造字法,“槑”字运用会意造字法,意思是“很呆”。
 
 
学生上台复述课堂知识重点 (刘阳 摄)
 
  在李思仪老师比赛提问环节,评委秦明吾教授随机抽调学生上台复述课堂知识重点,旨在检验老师的授课效果。
 
  针对刘娜老师的授课,评委周凌教授提问道:“在现在互联网加的时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情况下课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刘娜回答说,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学建立起链接,比如网络实践平台、手机终端以及校园云计算教学平台。
 
 
秦明吾为教学竞赛作总结 (徐文卿 摄)
 
  评委组长秦明吾教授在点评总结中对本次竞赛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这次竞赛可用‘精心准备’‘精彩纷呈’‘成果累累’这三个词来形容。”他表示,尽管选手来自不同的学科,但是教学是有科学性的,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在课堂结尾留作业,从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都做得不错,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呈现的给学生的也是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程。
 
  在全英(双语)教学竞赛中担任评委的沈三山教授就吴丽华与杜可君两位老师的授课发表评论说,两位老师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的控制理论、传播理论引进商科专业的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理论储备,是专业融合的一次很好实践。
 
 
周文贵点评教学竞赛 (孙婉文 摄)
 
  评委组长周文贵教授说:“老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具备合格教学能力的老师应该有全球化的眼光,并且有能力提高自己跨文化交流的水平。”他表示,本次教学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旨在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凝心聚力彰显团队力量
 
  今年我校首次设立全英(双语)教师教学竞赛,在参赛的8位选手中,5位来自经济学院。这5位参赛老师授课结束走回选手席都会首先与同伴击掌,观赛过程中他们也不时彼此小声讨论。在他们身后的观众席还坐着数位经济学院的年轻老师,比赛间隙,他们打出写有“经济学院后援会”字样的标语牌为本院选手加油,中场休息时他们就聚到参赛同事身边,谈谈观感,提出建议。吴丽华说,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她不仅得到了学院教授、前辈的指点与帮助,还与共同进入决赛的伙伴相互学习,彼此鼓励。“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从彼此身上看到了各自在教学上的特点和优势,今后,大家肯定会有更多的切磋。”
 
 
“我们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刘浩源 摄)
 
  教学竞赛比拼的是个人教学水平,但同时也体现出精兵强将背后集体的力量。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参赛老师都表示,备赛过程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余珊说,在构思教学设计过程和准备赛课PPT时,西语学院法语系的老师们给了她很多建议,参赛的过程也是向其他老师学习、取经的过程。刘娜提到,管理学院的教学督导在听完她的每次课后,都会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甚至还带领年轻老师们脚踏实地的进行课程改革,就连平时饭后散步时遇见,也会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讲给年轻人听。李思仪谈到英文学院同事们对自己参赛给予的帮助、指点与建议也表示非常感激。
 
  据悉,我校中青年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全英(双语)教师教学竞赛首次举办,旨在为教师建立一个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有利于激励激发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以致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记者 叶斓 张慧明 陈一苇 邵玺诺)
    
附:获奖名单:
 
第五届中青年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
一等奖:刘娜(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二等奖:刘琴勇(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余珊(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三等奖:李思仪(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马丹(大学英语教学部)
 
第一届全英(双语)教师教学竞赛
一等奖:吴丽华(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
二等奖:黄跃(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
三等奖:杜可君(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 潘丹青(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时间:May 13, 2017 8:00: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