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教职工培训精彩纷呈 专家学者畅谈教育发展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02浏览次数:1132

  本网讯 8月31日,新学期教职工培训在C201学术报告厅开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开班仪式由常务副校长赖志立主持并致辞。




培训现场(黄沐瑶 摄)


  赖志立在致辞中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与转型时期,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培训的目的在于看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随后,他通报了今年学校的招生情况。今年,学校共录取2574人,在广东省普通高考第二批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中,我校文科投档分为459分,超出省划定分数线42分;理科投档分为440分,超出省划定分数线38分。其中文科最高分531分,超过省第一批本科线17分,特等奖学金,免在校四年学费,理科最高分仅低于省第一批本科线1分。今年外语类专业报考火爆,其中英语专业招生质量明显提升,有4名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达到140分,25名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达到135分。赖志立表示,尽管招生形势喜人,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看到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在竞争的环境中逆水行舟,时刻反思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取得更大进步。


  本次培训分3天举行,内容充实,分别为主题培训、专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辅导员培训、后勤服务与管理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专业建设研讨和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等。


顾也力:忠诚教育事业,实现教师价值


  学校督学顾也力教授结合南商20年的办学情况,以“忠诚教育事业,实现教师价值”为主题,从南商的精神理念和定位、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等三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我校未来发展的愿景,明确了新学期我校教职工的工作方向,传递了打造合格师资队伍的清晰要求。


  一所大学要给社会留下什么?顾也力认为,一所大学应该给社会留下一种精神,即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注入的精神文化。“批判、创新、务实”是南商的精神。批判,是南商探索的灵魂;创新,是南商发展的源泉;务实,是南商成功之本。顾也力希望全体教职工以南商精神浸润校园文化,内化为南商人的共同文化心理。南商秉承着以教师为根,以学生为本,以品学树人,以特色立校的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办成一所外语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南商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优良的品格、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谈到南商的学科发展定位,顾也力介绍说,南商以外语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重点,适度发展其它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顾也力:办出大学的品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刘阳 摄)


  办出大学的品牌特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顾也力认为,在当今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双重竞争压力下,在考生与家长对高校的办学要求上,在就业情况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的社会普遍认识中,要实现高校的生存和稳定,要求学校必须找准特色、发挥优势,在与其它高校综合实力的较量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形成独特的稳定的办学风格,最终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对一所学校的质量高低和发展前景的判断,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好坏”,顾也力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好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六个特征:第一,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认识、对教师工作有高度的热爱、对教育对象有高度的责任;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主人翁精神,对学校有较高的认同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感到自豪;第三,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彼此之间团结协作;第四,学校要有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老中青教师合理搭配,并有一直在教学、科研方面承担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五,学校管理层要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明确的长远的规划,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充分的信任;第六,管理层和教师队伍之间要有良好的民主氛围,激发教师队伍群策群力的主动性。顾也力希望全体教职工能以“师者”的素质要求自己,不断修养人格素质,提升知识结构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丰富管理工作经验,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充分实现教师的价值。


冯增俊:教育创新驱动,开创中国未来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增俊教授以“教育创新驱动,开创中国未来”为主题做报告,他从转型中国、教育中国、新模式中国、智化中国、文化中国等5个角度提出深刻见解。


  冯增俊指出,从古代中国走到现代中国,面对未知的新世界,中国政府提出要用创新驱动的新教育开创新时代,因为唯有创新才能赋予教育新的发展,才能看到人类未来的曙光。他认为,教育改革带动中国改革,教育创新驱动中国转型。他以印度的四次革命为例子,生动传达了中国的教育变革迫在眉睫、不进则退的道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如何抓住这一线生机,冯增俊认为,在新时代下,中国教育需要创新驱动来开辟中国新模式,中国崛起则需要三次教育革命,即普及教育、人之权利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服务社会、回归本性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智慧教育、开创未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




冯增俊:唯有创新才能赋予教育新的发展(黄沐瑶 摄)


  反思中国的教育,冯增俊认为,中国走向大国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和教育,其中教育、办中国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因为中国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阶段发展,但教育的基本设计特征还处于从农业转向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因此要实现教育兴国的目的,还要摒弃读书做官的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实现从文凭教育转向培养智能新人;创新教育观念,实现从用分数评价转向用社会奉献评价人;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办学。


  “智能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因此中国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智能化,中国未来教育也应以智能化为核心,建立以重点高水平大学引领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端技术牵头的智化产业共同体。”冯增俊强调,智化教育驱动中国创新,推动中国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路,构建未来中华新文明。他还呼吁,未来的世界是未知的,驱动教育创新,创建为未知世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巅的根本。 (黄沐瑶)


 

时间:Sep 2, 2016 2:36: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