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身边的雷锋:我们一直在行动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04浏览次数:1570

  烟花三月,春回大地。在南商的校园里有一种感动无处不在,有一种情怀温暖如春。有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他们用志愿服务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带你走近我们身边的“雷锋”,听一听他们的志愿故事。

 

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去年11月,广东省201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从化地区)在我校举办。许灿佳是这次招聘会的一名普通志愿者。招聘会的前一天下午,许灿佳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搭建招聘会需要的帐篷,搬桌椅、搬运物资忙得不亦乐乎。招聘会当天,许灿佳在会场“站岗”,主要负责为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咨询服务。这一站就是6个小时,“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可是能够为师兄师姐们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很值,另一方面我学会了坚持。”许灿佳认为,做好一个志愿者最难的是坚持,最重要的也是坚持。他表示,会一直将志愿精神传承下去,将温暖传递给他人。
 
 
志愿者在招聘会会场搬运桌子 (资料图片)
 
  在南商校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那就是校青年志愿行动指导中心三大队之一的驿站队。作为校青志对外宣传的窗口,驿站队主要负责为社区居民进行外语教学,为附近的群众提供指引、咨询等志愿服务。自2013年5月我校志愿者正式进驻太和文化广场志愿驿站以来,志愿服务从未间断过,风雨无阻,据初步统计,近3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在该驿站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达1700个小时。
 
 
2013年5月我校志愿者正式进驻太和文化广场志愿驿站(资料图片)
 
  陈昱津也是驿站队的一名志愿者,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她被推选为驿站站长,组织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4个高校的驿站志愿者。作为站长,她主要负责传达白云区书记的通知信息,组织带领驿站志愿者定期在太和文化广场举办大小型的活动。“每月一次的大型活动,我会邀请学校的社团前往驿站表演节目,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居民带去欢乐,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活动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陈昱津告诉记者,除了大型的活动,每周2次的小型活动他们也不会马虎对待。“驿站会安排志愿者值班,为路人指路或者陪老人下棋。”
 
 
志愿者驿站中与孩子们玩耍 (资料图片)
 
  在举办过的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令陈昱津感触最深的是她负责的一次献血活动。当时她身体过敏,而且时间并不是很充分,但是她还是硬着头皮担起了活动总负责人这一职务。“最后在大家的团结协助下,成功地举办了这样一场零经费的活动。”陈昱津说,“感觉挺骄傲的!”
 
三尺讲台上的义教者
 
  “时光太匆匆,如果可以再来,我还是继续选择陪他们再折一次纸飞机;再陪他们唱一首儿;再陪他们寻一次梦想……”这是2014级蔡宇烨同学学期结束后在义教心得中写的一句话。
 
  每周星期四的下午,校青志义教队会组织志愿者前往学校周边的116中学、竹料一小、良田一小、良田二小、良田三小(白沙与金盆校区)等中小学展开丰富多彩的义教活动。为他们带去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书法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我校志愿者在周边中小学开展义教活动(资料图片)
 
  作为义教队的队长,义教占据了蔡宇烨许多课后休息的时间。当身边的同学都在尽情玩耍的时候,蔡宇烨却要前往义教点工作,但是一想到能给小朋友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她也不觉得辛苦了。而在义教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许多的感动。在去年义教中,蔡宇烨收到了她的学生送给的礼物。她说:“看得出画上有很多擦痕,很感谢他的用心,让我很感动。”
 
 
我校志愿者开展三下乡志愿支教(资料图片)
 
  同样热衷于志愿服务的还有教务处学籍考务科的潘燕敏老师,她曾荣获2014年广州市阳光社会义工特别贡献奖,同时被广州义工联评为“铜牌义工”。在担任义工3年多的时间里,潘燕敏时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她所居住的社区和附近小学的家长义务举办各种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系列沙龙活动。除此之外,潘燕敏还经常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们策划、组织各种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亲子活动。因为热心于教育公益事业,太和一小特聘她为课外辅导员。
 
 
潘燕敏老师为太和一小的同学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资料图片 陈晓霞 摄)
 
  去年12月,潘燕敏以课外辅导员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走进了太和一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带去欢乐与课外知识。在潘燕敏看来,能为自己孩子做的,同样也可以为其他孩子做。同时她也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短评:
  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杨韶刚教授曾经说过,“大学精神”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该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已成为高校的第三大职能。南国商学院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大学精神的内涵,履行着高校的第三大职能。无论是亚运会上的“微笑姐”吴怡还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他们把爱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用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他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代代相传。如果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的话,那么我校志愿者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就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记者 江萌萌 陈重任 张贤贤)
 
时间:Mar 4, 2016 3:30: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