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前沿】互联网+教育=?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07浏览次数:928

       

   【编者按】互联网时代,怎样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如何变革,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之地。课堂设备更新、授课模式创新,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充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教育等手段不断涌现,信息化浪潮已经展开。  

但这样,就实现教育的变革了吗?“互联网+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呈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如何与教育规律相契合,撬动教育的深层改革?这些问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课题。为此,本网综合编辑了部分文章,希望引起思考。 

 


 

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变革教育绝对不应只是修补式的进化式改革,而应是全面深入的革命性巨变。总体而言,涉及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的变革。 

       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互联网”,应当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多方协同、多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任何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所得上。“教育+互联网”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突破,比如可以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进行突破,也可以从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突破,还可以从家校协同等诸多方面进行突破,最终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

 

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潜能,但应该注意的是,它的核心是“教育”。教育需要互联网思维,更需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在: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流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产品的实际教育应用效果是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借助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快速传播与协同建设,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育数据资产的积累、保护与利用,通过大数据推动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鼓励多方协同、区域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 

 

 

 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础,即一切为了用户,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思维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以工业化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即强调标准化、规模化与流程化的思维模式,并且要倡导“以人为本,以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所得为导向”的用户思维。 

 

        这主要体现在: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尊重个性差异,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没有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和地域之分,应该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是一种服务,各种教育工作都是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开放共享,每位学生、教师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各种信息化教育软件、工具和平台,应当不断提升其智能性,感知、理解每位用户的真正需求,个性化地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各类教育环境的建设,应当以人机工程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人性化的基本设计原则,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大数据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何影响 

 

       互联网通过信息互联与开放共享,让每个人都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大数据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可以让教师认识每个最“真实”的学生,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自我量化”,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我学习。因此,大数据将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将逐步由教学者转变为帮助每位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指导者。  

 

 

        教育大数据既是一种教育战略资产,也是实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科学力量。为了更好地应用教育大数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投入与有效协同,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加快制定教育数据采集机制与规范,指导教育数据的获取、归档、保存、互换以及重复利用;加强情境化教育数据以及更细颗粒度学习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构建学科知识结构模型,为科学评估学生发展、诊断学业困难提供支持;研发智慧型学习平台,全面记录、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数据,实现学习资源、学习路径与学习服务的适应性推荐;加强教师的数据应用、分析与理解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提高教育管理者应用大数据开展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加强教育数据的安全意识,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采取更先进、安全系数更高的措施来保障学生数据不外泄、不被恶意使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已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教育评价主体将更加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新特征。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也将指向“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生命成长”。  

         大数据有能力将教育学科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数据驱动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在管理评价方面,要全面采集全国各地、各区域、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估模型开展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产出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哪儿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论、环境、资源、内容、对象,技术等多个要素,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教师是这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当前,教育需要教师从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不断修炼,全方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重要性,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思维的训练。其次,教师应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革新,重点强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再其次,教师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管控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来源:《中国教育报》,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Dec 7, 2015 4:40: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