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诒队”访慈善名人
本网讯 7月21日,“南诒队”成员在村委的带领下,赴外砂集义福利会拜访当地的慈善名人——王佩君,一位从事20多年慈善工作的、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83岁高龄的老党员。
从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王佩君就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委退休之后,她又积极投身农村慈善事业。当初看到乡里有贫困人员,王佩君非常想帮助他们,但个人的力量过于薄弱。在一次闲聊中,她无意间提到要成立一个妇女组织,这就是集义福利会的前身——集义组。在当地妇女主任的大力支持下,集义福利会在1997年正式成立。
秉承着“扶贫济困,扬仁播德”的宗旨、公开透明的原则、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义福利会形成了完善的慈善机构体系,各个职位的成员分工明确,集义福利会现在有3个固定人员和几十个兼职成员。在政府和乡里领导的支持下,在集义福利会每年帮助了当地至少三四百人,并定期为村里的贫困户发放大米等食品。在四川汶川地震期间,集义福利会更是筹集了6万余元的善款救灾。
在20多年的慈善生涯中,王佩君也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和困难。在建立初期,不理解的人竭力反对诋毁,甚至有一部分获得资助较少的人也出现过激的行为。王佩君解决的秘诀就是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以身作则,“让那些唱反调的人无话可说”。20多年来,王佩君完全是无偿服务,没有领过一份钱的工资或者退休金,反而自己拿出钱来资助他人。
回忆起这段历程,王佩君不胜感慨。当年饶平决堤的时候,王佩君还曾组织一群妇女徒步前往灾区进行救援工作。
王佩君和集义福利会的所作所为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在1997年,她获得了“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称号,羊城晚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日报等都曾报道王佩君的事迹和集义福利会所取得的成绩。

“南诒队”访慈善名人王佩君(中)
在交谈中,王佩君不忘党的恩泽,她说:“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党的名誉,我们要像党一样爱民爱百姓,树立党的正气。”最后她希望,当代的青年要做好自己,为党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访谈期间,“南诒队”成员用心倾听发自老一辈人的声音。队员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老人家的交流让自己深有感触与启发。(“南诒队” 张烁彬)
“彩虹队”临时党支部探访低保户
本网讯 7月20日,在大埔枫朗镇保安村村委书记罗仕海的引领下,“彩虹队”临时党支部带着慰问品,探访了当地低保户。
党支部成员先来到了低保户郭小伟的家。一间由热心村民借给郭小伟一家居住的十几平米的老屋,洗漱用品凌乱地摆在吃饭桌上,雨水从破旧的屋顶滴漏。学生党员来到时,郭小伟还冒雨在田间劳作。身患腿疾的郭小伟艰难地加快着步伐赶了回来,右腿严重肌肉萎缩、弯曲让她无法站立。刚进屋,郭小伟便热情而尴尬地摆弄着屋里仅有的一张长凳让学生党员坐。

“彩虹队”临时党支部探访低保户
郭小伟患有精神病的三十多岁的儿子坐在饭桌前,一边笑嘻嘻地看着客人,一边专注地吃着碗中的肉碎。“每天都必须吃肉,没有肉吃就会发脾气乱砸东西,为了减少他发作的次数,现在只能用药物控制。去一次医院就得花费将近六千元,”郭小伟心疼地看着儿子说。她告诉学生党员,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只能尽力地省吃俭用,住宿和生活供给都仅够生存,家里一桶花生油得用半年。年幼因为家境贫寒没钱医治重疾,落下的病根让郭小伟右腿骨骼收缩,被认定为二等残疾。丈夫十二年前去世;一直心智不太好的儿子,十年前打工回来便精神病发作,到现在都没能好转。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让郭小伟向命运低头,反而选择坚强地陪儿子活着。
“很感谢这些年来政府的关怀和邻里村民的帮助,给我生活的勇气和资助,”谈到生活艰难,郭小伟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忧伤,但一说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时她便热泪盈眶,连声感激。每个月除了靠政府发放的低保费维持生计,郭小伟每天还要在村委分的一分地里干农活。村民们也经常给他们送来食物和生活用品,每当郭小伟或她儿子身体不舒服需要就医时,邻里也会第一时间过来接送、帮忙。
除了郭小伟,“彩虹队”临时党支部还走访了其他低保户家庭,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村委书记提到,当地的低保户多数都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生活相当艰辛。
“彩虹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佳琳在采访中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逢年过节和偶尔的慰问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什么,但一份关怀起码能让生活在不幸中的人们,感受一点温暖和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对这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弱势群体多点关怀和帮助,才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力量。(“彩虹队” 卜秋婵)
时间:Jul 22, 2013 10:34:00 A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