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严嘉瑶)5月17日,由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传媒训练营三——“记者的新闻素养”讲座在学术报告厅C201举行。《信息时报》首席记者薛冰担任主讲人。讲座中,薛冰结合自己的记者经历,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及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讲座现场(谢欣欣 摄)
“只要有心,身边处处有新闻”
“激情是动力,而勤快则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者也正是一名优秀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独家新闻就是因为‘勤快’而挖掘出来的。” 薛冰谈起自己初涉新闻工作时候,靠的就是激情和勤快。她入行不久后采写的《高考复查:找错一分奖一元》正是因为自己多留心、多观察而找到到与众不同的新闻点,而这篇文章也获得了广州市新闻奖。她以“贫困大学生的深度调查”为例讲到,如何将看似小的事件获取新闻点,使之引起社会的关注。
她还与师生们分享她曾与央视记者一起暗访黑砖厂并成功解救一名孩童的经历。讲起这段令人心惊肉跳的经历,薛冰说,正是因为自己的新闻理想,媒体、记者有发挥监督作用的义务,才让她如此奋不顾身。

主讲人薛冰(谢欣欣 摄)
做新闻的“活字典”,带着思考写新闻
薛冰说,对一件新闻事件,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思考写新闻,要有综合判断新闻的能力和宏阔的视野。她举例说,当很多媒体把“富二代校园征婚”在广州高校中“巡演”事件当作一件趣闻来报道时,他们当时如何从另一角度报道了该事,挖掘出新闻背后的价值,最终让这种不正的社会之风得以受到社会的谴责。
她表示,采访积累要技巧,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她以自己“高考加分政策重大调整”相关报道的经历为例,阐释了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像“活字典”,不仅要对自己跟进的事耳熟能详,还要善于整理信息。
写新闻,“民生”与“细致”二者不可抛
针对“新闻能否有艺术加工”,“新闻通讯是否可以有神话内容”等问题,她认为,新闻要做到“民生”,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关注的应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更能吸引读者去阅读。不仅如此,写新闻要“细致”,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她通过一篇《广州地区党政军领导植树》的稿件来说明不同的表达方法,体现的新闻效果是不同的。她提醒同学们,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应坚持锲而不舍,更不轻言退缩,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讲座的最后,薛冰和同学们分享了对纸质媒体发展的看法。她并不否认现今纸质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正因为如此,纸质媒体更应通过改革与创新来解决问题。
时间:May 21, 2013 3:42: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