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将有三大转变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13浏览次数:1434

本网讯 日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下简称“新方案”)修订正式启动。常务副校长袁长青指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将有三大转变,将逐步实现国内办学模式与国际办学模式的接轨、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探究型与能力增长型学习方式转变、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
 


袁长青主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审定会(肖玥 摄)
 
更重视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想、怎么做人
 
近年来,我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指导方针,致力于培养“双高两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三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同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完善,在表述的规范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学分和学时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袁长青说:“这次修订将进一步体现徐真华校长在南国商学院提出的办学理念: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在这个理念前提下,新方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通识教育、大学外语教育、专业教育并举,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加强通识教育 注重个性发展
 
在本次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中,“通识教育改革”被提到了非常显著的位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专门设置了“通识教育模块”;通识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三大方面。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袁长青说:“我们倡导学生要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内省能力、批判精神、文化品位、广阔视野、开放心灵和世界胸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
 
加大外语学习和实践教学力度
 
“强外语”是我校的一个显著特色。因此新方案将“大学外语教育”作为课程体系独立模块。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分为大学英语课程和第二外语课程,这两类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时,要求加强听说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学校鼓励各专业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并结合品牌活动进行实践教学,扩大学生受益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方案还将设置创新能力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创作活动。
 
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教学改革
 
袁长青说:“修订新方案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应该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指导、辅导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从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教学方式为主。
 
“这意味着老师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学大纲也要重新修订。要明确课程实践及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袁长青说。(魏晖晖 林丹)
 
 
时间:May 13, 2013 9:04:00 A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