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三驾马车”推动东语系教学改革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08浏览次数:1310

           近年来,东语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加强听课评课方法交流、搭建教师活动平台“三驾马车”,推动了东语系教学改革工作的迅速发展。 

 
组建科研团队  凝聚科研发展的核心力量
 
         科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研人员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任何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不同学历层次、学科方向和不同年龄结构组成的研究梯队。东语系一改往昔教师科研单打独斗的局面,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发挥兵团作战的威力,凝聚科研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东语教学实施整体改革。
 
 
师生互动
 
        2012年,东语系组建了6支科研团队编写教材。每支团队在资深的教授带队年轻的教师的参与下完成科研任务。日语专业任课老师程赫男告诉记者,作为年轻老师,她没有什么编教材的经验,在这个编教材的过程中,她跟着队长刘小珊教授学习到了很多编教材的思路和经验。而这和一个人的科研是不一样,一个人科研能力是有限的,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限的,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收获中。
 
       在今年第一届院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中,由东语系主任刘小珊教授、外教竹内美都和专业教师陈姗姗、姚慧敏老师组成的团队完成的《构建主义理论在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了三等奖。姚慧敏表示,这种团队合作最后得到的肯定会让人更加开心,而且其中的收获也是更大。
 
加强听课评课方法交流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常言道“听君子一言,胜读十年书”。听课评课也是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为做好听课评课工作,东语系专门成立听课小组,组织教授公开示范课、年轻教师公开课等活动。每位授课教师都认真备课,完善教案,课后各教研组评课,并写出教学反思,最后将改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
 
 
公开课
 
         据统计,在上学期,东语系前后举行了20多次听课,并集中进行评课,并就如何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怎样有效开展“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探讨。朝鲜语专业的肖婷老师表示,通过听课、评课使自己在教态、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公开课的展示,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相互借鉴、学习、沟通与互动的机会,这对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课堂实践
 
         日语专业任课老师陈姗姗告诉记者,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期望值与教师不同,教师希望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学生觉得书本的东西过于枯燥,他们希望能学得更轻松,更有趣。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陈老师开始在PPT制作、知识点讲解中下功夫。她改变以往单纯的文字多图片少的风格,在PPT中加入更多的图片、动画等,使得PPT看上去不呆板。在每一课的知识点讲解中,她会联系涉及日本文化民俗方面的小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日本社会。同时,在她的课程中,她坚持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定期在课堂中让学生做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加强听说训练。而这样的教学改革方式不仅让陈姗姗老师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而且上学期的课堂活动角色扮演中还要拿稿读的同学们,这学期已经可以脱稿并且表达流畅了。小刘笑着说:“上陈老师的课程,绝对不会犯困,因为她的课非常有意思!”
 
搭建教师活动平台  营造教学相长良好氛围
 
        除了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东语系在教师间积极组织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教学业务比赛、知识竞赛等。
 
 
教学竞赛
 
        日前,东语系在F201举行了教师教学竞赛。参赛老师由各教研室推荐,评委由全系老师共同担任,均有评分权。参加比赛的陈姗姗、池圣女、程赫男、任升浩老师选择本学期所承担的教学课程进行10—20分钟的说课。池圣女老师强调在精读课中融入听说练习,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让学生能有更多练习说的机会。她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营造了教师间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自己的成长。

 

  据悉,本学期,东语系将举行读书报告会。即每个老师将自己在寒假期间读的好书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我们很期待这个活动,可以知道老师平时是读什么书的,是怎么读书的,我们也可以学习下。”朝鲜语专业的小陈告诉记者。(东语系 翁琳)

时间:May 8, 2013 2:13: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