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赵广军解读志愿精神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20浏览次数:1450

  本网讯(记者 江颖诗 严嘉瑶)3月19日,学院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关注“90后”论坛第4讲——“粤志愿粤幸福——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赵广军担任主讲人。他结合自身的真实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故事为我院师生诠释了“粤志愿粤幸福”这一主题。学院党委书记黎冬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肖玥 摄)
 
从“边缘少年”到“做好人”
 
  讲座中,赵广军讲述了他过去的各种辛酸经历和艰难抉择。他承认自己曾是一名边缘少年,但好朋友猝然离世,让他明白到了有钱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尊重和真情。最终,他受到启发,决心做一名好人并为此而不断努力。
 
  结合自身做的好人经历,他指出“做好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他有过“做好事最后变成做坏事”的教训。后来,他选择了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他认为,在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中,“一群人做好人”不仅可以尽可能地规避“好心办坏事”的风险,而且比“一个人做好人”更有成效。
 
“三心两义”诠释志愿精神
 
  赵广军说,作为一名志愿者要 “三心两义”。“三心”是指恒心、热心和爱心,“两义”是指意义和情义。他说,无论是在参加志愿服务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应该有持之以恒的热心,并将爱心付诸行动,在别人有困难时要尽自己的努力给予他人帮助。
 


赵广军解读志愿精神(肖玥 摄)
 
  赵广军正是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志愿精神。就像他开通的“生命热线”一样,24小时在线接听每一个来电。也许不能确定每一个电话的真假性,但他都会选择去相信,因为这也许可以挽回一条宝贵的生命。
 
  然而,他的付出并不能总是得到别人的认同,有时候得到的可能是不理解,甚至是怀疑和欺骗。他谈到自己曾遭受他人“试探”,帮助人解决那无中生有的难题时,他也生气,但是他仍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耐心地与其交流。
 
  针对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志愿者群体这一问题,赵广军有自己的理解:“志愿者通过身体力行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是可以被别人所认同的。他们很傻,但是傻得很可爱。”
 
志愿“怪招”,经验之谈
 
  赵广军强调,当一名志愿者面对不同需要帮助的人时,就要用不同的应对方法。他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学技巧和助人方法,例如,“金钱拉拢法”、“感情拉拢法”、“恐怖拉拢法”等。更有趣的是,就男女性别的差异性,他还研究出专门的应对方法。 “剥花生解恨法” 适合用于男性身上,花生乃借酒消愁之必备,通过剥花生的方法可以把人的恨意转移到花生上;“购物只看不买法” 适合用于女性身上,这有利于唤醒女性心中奋发的欲望。
 


赵广军与学生交流(肖玥 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现今社会上某些志愿团体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盲目性等弊端,他提醒大家在志愿服务时应该考虑“你所给予别人的,是否是别人需要的”。
 
信仰、信念、信任,促和谐
 
  赵广军认为当今中国人逐渐流失的“三信”是信仰、信念和信任。同时他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三信”,共产主义是他的信仰;志愿者精神是他的信念;信任一切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则是他的信任。他坚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三信”,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生提问(黄沐瑶 摄)
 
  在讲座尾声,学生处处长杨林总结,赵广军是用草根的语言围绕“平凡、人性、好人、梦想”这四个关键词编织出自己的梦想,关注社会,伸出援手,释放社会正能量,诠释好人的故事。
 
  最后,赵广军一一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附:
  赵广军,男,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社会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广东省志愿服务20年最具影响十大人物,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时间:Mar 20, 2013 3:01: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