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语系配备“班导师” 为学生成长引路导航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12浏览次数:1678

  编者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自2011年下半年来,东方语言文化系的老师们还多了一项特殊的职责——担任“班导师”。

 
  东语系班导师由精读课任课教师担任,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的老教授都参与到班导师的队伍中来。东语系要求班导师摒弃“保姆式”或“家长式”的工作方式,实现向“顾问、思想导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转换,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正确引导上来。自推行班导师制以来,许多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在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方面收益良多。
 
专业导师,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使班导师工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东语系制定了素质发展项目的强化训练时间表。这些项目包括日本、韩国、阿拉伯三语文化节、语音语调大奖赛、三语演讲比赛等,由班导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通过班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
 
  “书本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但当书本的知识被运用到活动中去时,学生们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2011级阿拉伯语班导师陈超业告诉记者。为了让班级同学更加了解和喜欢阿语文化,陈超业老师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到“阿拉伯语角”活动中。“班导师让我知道,原来阿语是很可以有意思的!”阿语班的小陈兴奋地告诉记者。
 


开展班会
 
  “班导师培养了我的专业兴趣和做人品格,这将影响我的一生。”2012年9月,刚入学时王梓阳对所学的日语专业不感兴趣,一度想换专业。班导师张晨知道后一次次引导、帮助他。渐渐地,小王对日语开始痴迷起来。
 
思想导师,给予榜样力量和方向
 
  在东语系主任刘小珊教授撰写《理念 实践 成效 ——东语系班导师制工作创新思考》一文中提到,思想导师就是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和拓展中起到“导师”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素质。班导师可通过“严格自律”、“ 集体或个体的思想交流”等途径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秦明吾教授是2010级日语2班的班导师,除了召开各种主题的班会,每个星期,他都会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每次3到4个人,地点不拘,教室、饭堂、校道都有他们的身影。谈话的涉及面也很广,学习、生活、理想、烦恼……2010级日语2班的小麦告诉记者:“秦教授像一位一直关心我们的朋友,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爷爷,一直在身边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我们都很期待和他进行交流,每次交谈结束都觉得意犹未尽。”
 


参加拔河比赛
 
  秦明吾教授提倡多运动。在去年东语系举办的阳光体育节中,他主动跟班级的同学提出要一起参加拔河比赛。比赛过程中他跌倒了,所有人都十分担心,他却笑着说:“没事,只是点皮外伤。”第二天上课,手臂上贴了创可贴的他还用日语自我“调侃”了一番:“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难忘的经历啊!”“当时我们大家都笑了,但心里装的又是感动,又特别佩服秦爷爷的积极乐观。”日语2班的小陈说。
 
就业导师,给学生“对症下药”
 
  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班导师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并针对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同学进行不同的指导。
 
  程赫男是2009级日语2班的班导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就业,她为这些同学开展了简历制作、面试礼仪、求职技巧等系列就业培训。她说,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培训,让同学们能有所收获,在就业上能突破重围,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叶雪三老师是2009级日语3班的班导师,他说班导师的工作消除了他和同学们之间的代沟,让他走近年轻人的世界。身处毕业季节的学生在对未来十分迷茫,在不知所措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叶雪三老师。小陈在日本留学1年后回国找工作屡屡碰壁。在他感到非常失落的时候,叶雪三老师为他做了详细的就业分析,还鼓励他不要放弃。“那次谈话后,我告诉自己,不能让我的导师失望,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东语系  翁琳)
 
时间:Mar 12, 2013 2:01:00 PM   

录入者:魏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