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两会代表热议高等教育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06浏览次数:1261

  【编者按】如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历年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一消息更是给教育界打了一剂振奋有力的“强心针”。本网特编辑、整理部分代表、委员的对高等教育观点,以飨读者。

 
侯建国(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流大学更应重视基础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说,基础研究似乎远离现实生活,其实是“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一链条中的首要因素。一流大学应有与其发展定位相符合的科研创新战略。
  
  侯建国认为,一流研究型大学应成为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既是创建一流大学必须确立的目标,也是一流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科研创新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高度重视产业突破的“无中生有”。
  
  基础研究的水平以及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美国经济学界对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经济过去25年的增长,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基础研究看似“百无一用”,但“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龚克(南开大学校长):“创新”的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代表认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要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须彻底摒弃功利化的办学趋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普遍认识到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固然可喜,但是必须避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倾向。创新型教育模式的形成要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创新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创新型人才也不会在一朝一夕涌现出来。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首先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学创新的根本要义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有人试图以深化专业教学和训练培养创新人才,其实工具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是南辕北辙的。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人”,然后才是“才”。世界上一流大学实行的博雅教育等,其实就是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贯彻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开辟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局面,首先要修正“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观念。
  
  需要转变培养机制实现自主学习。“拔尖人才”是“冒”出来的,而不是“拔”出来。主动学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特征,也是其成长的引擎。教育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视学生为“被”教育者的培养机制,很难让人才“冒”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计划,应该“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给学生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给予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需要改善评价体系。当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着眼于其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这是“以技为本”或“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导向。所以,转变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我们推出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目标是构建以“公能”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形成一套“公能”评价体系。这个探索也遇到了种种障碍,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大学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必须进行深刻的教育变革,既要坚决大胆,又要潜心静气,切不可急功近利。
 
 
 
林建华(重庆大学校长):以管理创新全面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林建华认为,“最好的大学”首先应该是一所有灵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服务、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有鲜明的特色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能全面激发师生的创造性。
  
  建设最好的大学,必须从高校改革发展涉及的基础性问题着手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全面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任务,必须通过综合改革解决高校面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
    
  怎样才能通过管理创新全面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我们要以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凝聚共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强调以制度改革和价值导向为核心,重塑精神文化。我们要打开教室办学,打开校门办学,走出国门办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提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在引进尖端人才和聘任教授时,都要求必须承担教学任务。
  
  教育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我们希望通过管理创新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重大建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丁烈云(东北大学校长):大学应牢固树立大质量观
 
  丁烈云认为,对高校而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协同创新为重要抓手。大学应牢固树立大质量观和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他说,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提高质量,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提高质量,必须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在办学上以教师为本位,在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范围内,建立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激励机制;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确保最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本科教育。
  
  协同创新是通过外部驱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如何协同”和“怎样创新”是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两个核心问题。对此,丁烈云认为,高等院校推进和做好协同创新,既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又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既要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要通过深入思考,搞清楚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创新基地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高等学校及参与协同创新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链上的准确定位,搞清楚并切实解决协同创新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建立起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的高校可持续创新机制与体制。(综合)
  
时间:Mar 6, 2013 4:29: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