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
周文贵
眼下南国商学院就要迎来“转设”大考了。说起“转设”,一系列的评估自然是免不了的。这里既有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估,又有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过后还要有“转设”回头查。假定这一把学校能够顺利通过“转设”,接下来又要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这些评估就是横亘在南国发展进程中的几道坎,避无可避,绕无可绕。举全校之力,练好内功,扎实准备,蓄力、造势,争取一举越过这几道坎,为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开辟一条阳关大道,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通过这些教学评估绝非易事。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这几道坎都能一跃而过,只能是天真的一厢情愿,或者直接可以说完全无此可能。可以预计,未来这两三年,全体南国人的日子都不会很好过,没有那么随性洒脱,非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不可。
1996年9月,我曾经作为海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本科合格评估办公室主任,经历过原国家教委专家组对海南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全过程,而且还是迎评的一线指挥者和迎评材料的直接责任人。海南大学最后获得了“合格”成绩(1978年以后新建的高校一律要接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评估成绩只分“合格”、“不合格”两档)。2003年5月,我又作为广外大经贸学院党总支书记,经历过教育部专家组对广外大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广外大最后获得了“优秀”成绩。有了这两次难得的迎评工作经历,我大概满可以说是此类评估的“过来人”了。
作为“过来人”,我的体会一是迎评的确极有必要。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通过迎评,可以对学校过往办学的条件、成绩、特色、短板等等都进行一次翻箱倒柜似的大盘点、大清理。这样就能够使学校未来发展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工作的着力点更加精准,对规范本科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更加胸中有数,学校的发展定会乘势迈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迎评的确是很苦,很累,很忙。经历过评估的同志们多有“迎评要脱掉一层皮”的调侃之说,在我看来此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记得海南大学那次的迎评工作圆满结束了后,评估办的那帮大姑娘、小伙子普遍都掉了好几斤肉,看起来苗条了许多,也精神了许多。大家都笑称“看来评估还有减肥的功能”。但一个个几乎全都熬成了熊猫眼。
作为“过来人”,对如何迎接评估,迎评主要需从哪些方面入手,迎评要做好哪些准备,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准备,肯定会有一些感悟和切身体会。当然,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办学传统和建设条件,进而建设发展的路径肯定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基于某一所特定高校的实际,通过迎评取得的所谓经验,在其适用程度方面一定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本科教学评估总有一些带有明显共性,体现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先期评估的高校总是可以为后续评估高校提供些许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要写点文字,发出一些议论,目的无它。就是想将自己的那些感悟和体会说出来跟大家交流交流,就算是经验之谈了。
经验之一,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明的工作纪律,明确的工作责任永远要摆在第一位。教学评估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更不可以敷衍塞责,指望一通糊弄就能过关。只有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以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照评估指标,精心做好一切准备,才可以争取“一次过”。
不管是哪一类教学评估,其实接受评估的一方(受评学校)和实施评估的一方(评估组织机关和评估专家),在工作目标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与凸显受评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优势、办学特色,以长期坚持之,发扬光大之。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估,找准受评学校的办学短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日常本科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努力予以补强之,坚决克服之。最终达到总体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越办越好的目标。
为达此目标,教学评估就绝不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玩儿真的!过往各类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表明,历次评估确有成绩不合格,评估未通过者。从这个意义上看,评估就好似一把箩筛,它能将评估不合格的高校筛出去,把评估合格的高校留下来。是走是留,完全依评估结果论英雄,合格者留下,不合格者走人,一点都不含糊。评估一方面向那些符合本科办学规格,达到了本科办学标准的高校发放“执照”,另一方面不留情面地向那些不符合本科办学规格,达不到本科办学标准的高校亮出“黄牌”,甚至“红牌”,要求限期整改。顺利通过评估的高校,挟评估通过之利,顺势而上,朝着既定的建设发展目标,轻装上阵,扬鞭跃马,绝尘而去。未通过评估的高校则背负沉重的包袱与压力,不得不哼哧哼哧地再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按规定进行整改。然后,一切都重新来过,再向上级打申请,再经历一次“更为严苛”的评估。即便天遂人愿,再次评估能够获得通过,受评学校也定会因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极有可能会错失大把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
南国商学院就很不幸,遭受到了这样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未能及时通过“转设”的“牺牲品”。本来,如果南国能够早点成功“转设”,依南国的条件,上一轮专业硕士授权单位评定中南国完全是能够有所斩获的,至少翻译专业硕士授予权和会计专业硕士授予权应该是手拿把攥。遗憾的是,受制于南国自身无法掌控的硬件条件,如建设用地、教学生活用房、图书馆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等,尤其是建设用地,成为这些年来制约南国加快发展建设的“瓶颈”,导致南国在迈过“转设”门坎的那一刻一不小心打了个趔趄,未能及时通过“转设”,没有如愿拿到门票,连申请专业硕士授权单位的资格都不具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上就能攥在手心里的大好机会从指缝之间漏走。这在南国的发展建设中不能不说是一件巨大的憾事。
面对“转设”评估以及接下来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这样一件必将对南国商学院未来发展产生长远深刻影响的大事,任何形式的懈怠、应付、糊弄都在绝对禁止之列!哪怕是丁点儿疏忽、大意、侥幸都是极端有害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往往是“怕什么它就来什么”。哪怕你把其它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了滴水不漏,保不齐就在你知我知的那个薄弱环节上要出乱子,要露怯,进而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为此,在普遍号召全体南国人倾力投入,认真工作,努力奉献的同时,必须严肃迎评工作纪律,厘清迎评工作责任,以在南国真正形成“全校一条心,迎评做贡献”的工作氛围,齐心协力,共同下好“转设”迎评这盘大棋。
经验之二,立足学校定位,结合南国办学的历史传统、现实成就和未来发展,认真梳理,精准提炼概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组建专门的研究班子写作班子,拿出有内容、有分量、有震撼力的《办学特色报告》。
长期以来,高校办学似乎都在循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所以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普遍遭人诟病。即便是经由“211”、“985”、“双一流”等一系列操作,高校被分成三六九等,分别归于了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别,但某一特定类型的众多高校依然还是会习惯性地依大体相同的办学规格,走大体相同的办学路数,采大体相同的办学模式,鲜有特立独行者。似乎不像这样,学校就会“失位”、“掉档”。有些高校的确也曾想做些努力,做出自身的某些特色。但追求学校位阶、档次稳定与提升的本能冲动,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于是全国范围内一流高校对标清华、北大,湖北的高校对标武大、华科,江苏的高校对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广东的高校对标中大、华工,外语类高校对标北外、上外,经贸类高校对标经贸大,师范类高校对标北师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然是对标,就是照着标准做事,萧规曹随。搞去搞来,还是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上复制出区别度不高,相似度很大的一众高校,仍然未脱“千校一面”的窠臼。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囿于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各高校所以如此这般作为,在相当程度上是被驱使,被逼无奈,而不得不为之。
其实,高校的校长们何尝不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所高校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以符合本校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符合所在地域人才市场需求,符合国家发展大格局、大战略需求的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依托。有了特色,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有了特色,就可以打造学校靓丽的名片,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起响亮的口碑;有了特色,就可以尽享“入口”、“出口”通达顺畅之利,做到“招生、就业两无虑”;有了特色,就可以扬长避短,有效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战略”;有了特色,就可以最终实现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弯道超车,进而脱颖而出。
所以,对一所高校说来,办学特色是生命线,是生产力,是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永续不竭的原动力。有鉴于此,高校需敬畏传统、立足实际,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着力培育、打造办学特色,使之愈益凸显,光亮。全体干部、教师、学生都要普遍增强特色观念,树立特色意识,珍视特色,坚持特色,升华特色。评估专家组的教授们多为高等教育的行家,他们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如何好办大学的先进理念。所以在评估一所高校的本科教学状况时,他们一方面关注受评学校办学是否规范,是否能够达到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他们会更看重受评学校有无办学特色,这个特色是否能够立得住,是否能够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在很多情况下,受评学校提交的《办学特色报告》甚至对它能否顺利通过评估,能否获得高分,产生“一锤定音”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年海南大学和广外大接受教学评估时都十分重视办学特色的提炼、概括、总结、陈述。两所高校的做法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组织一个精干的研究班子、写作班子,去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所在,放下一切“杂务”,排除所有干扰,集中精力和众人的智慧,深入讨论(当然不乏争论)《办学特色报告》的主题、核心内容与结论,认真核实相关数据与佐证材料,务求完整、真实、准确,仔细推敲、斟酌《办学特色报告》的行文,务求顺畅、通达、精炼。如此反复锤炼,精心琢磨,数易其稿,才最终得以高质量完成。两所高校当年提交的《办学特色报告》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同,为学校通过评估和获取期待中的评估优秀成绩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经验之三,“教学评估,质量为王”。迎接评估,把日常教学工作做好、做规范、做扎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方面工作成效不明显,教学工作中的纰漏一抓一大把,其他方面的事情做得再多,包装得再光鲜,都只是表面文章,要顺利通过评估几无可能!
“说一千,道一万,当下南国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着本科教学转”。所以有“本科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一说。要凸显本科教学在南国的中心地位,最终还是要拿规范化教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说话。
高校人才培养恰似工业企业出产产品。现代大工业的最终产品有明确的产品规格和质量标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规范。不然的话,最后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最终产品就一定或多或少有些瑕疵,是残次品。高校追求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一个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身体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通识教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四个方面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终能形成今天之大学生完成学业、踏入职场、实现终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四方面教育的实现机制各异,实施方式各异,考核标准各异。它们都会是评估专家关注的对象。然究其要者,在本科教学评估中,专家们终究是要对一所高校的本科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做出判断,给出成绩。
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最基本的单元,课堂(包括实践教学场所)是完成本科教学的主要场域,各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则是本科人才培养特殊的“产业链条”。一所本科高校迎接教学评估,天经地义地要将这一链条的精密运转和高质量产出最完美地展示出来。不然的话,凭什么打动评估专家?凭什么得到期望中的评估成绩?
本科教学这一“产业链条”产出高质量本科人才,有赖于链条自身的设计是否科学,制作是否精密,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维护和保养是否到位。据此,接受教学评估的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科学设置本科教学各环节,并就此提出规范运行标准给予了高度重视,以保证本科教学的基本规格,提升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恰恰就集中地表现为大面积滋生蔓延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以及对扎实做好日常本科教学工作的冷漠与忽视。这种现象在南国亦能有所感知。在推进迎评工作中,对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干货”迎评,结合已评高校的经验,南国迎评需在以下两个方向上集中发力:
一是强调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实施本科教学的纲领性教学文件,科学可行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构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现实基础。据此要求各专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实际,按照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凸显办学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目标是:培养目标清晰准确,培养模式先进有效,培养特色鲜明具体,培养计划切实可行。
二是注重人才培养过程质量。
(1)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2)在贯彻《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达标测试、提高学生体质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3)在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大纲、选用教材、配备师资、课堂授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考试考查课程确定、考试课程命题与制卷、考试组织与管理、考试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与成绩给定、考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与成绩给定、考试考查课程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程序、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给定、学生学业进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本科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经验之四,注重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运用、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迎评工作。
“转设”迎评就是一场攻坚战,为着战役的胜利,信息情报工作不可或缺。迎评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运用、反馈工作应由学校转设迎评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转设”迎评的信息情报明显地呈现出多源性和多样性。
对上,有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关于开展这项工作的信息情报,包括何时启动这一轮“转设”,何时呈送“转设”申请,“转设”申请材料具体涵盖哪些内容,评估专家组的人员构成(掌握这一情报固然重要,但也颇有难度),评估专家组何时进校,评估专家组进校后怎样开展工作,评估专家组对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有哪些具体要求,学校要怎样配合评估专家组的工作,为评估专家提供什么样的工作条件,评估专家组的工作场地和饮食起居怎样安排,是不是要一对一地给评估专家安排校内联络员等等;
对下,有校内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迎评工作进度,它们在在准备迎评材料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困惑,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眼下的本科教学还可以进行哪些改进,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有哪些事情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协调等等;
身边的信息情报可能更加实用,指的是要注意收集、吸收那些已经顺利“转设”的学校在“转设”迎评中的有益经验,未能顺利“转设”的学校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要注意规避它们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
“渠道畅通、内容准确、传输及时”是高效率利用信息情报的现实基础。来自上级的信息情报需经整理后及时下达至相关基层单位和具体工作责任人,来自基层单位的信息情报要及时予以回应,或上呈学校领导层,在学校层面进行研究、做出决定、发出指令。从实用的立场出发,我们身边那些已经顺利通过“转设”或尚未通过“转设”学校的信息情报,对南国说来其价值和意义尤其不可以低估,往往能够起到“即插即用”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试错的几率,帮助我们成功地避开“雷区”,少走很多弯路。
经验之五,吃透评估指标体系,准确把握每一个指标的实质内涵,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迎评材料确保顺利通过教学评估。
迎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准备迎评材料。迎评材料也是评估专家从总体上为受评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把脉,进而做出最终判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受评学校一定要针对评估指标体系列出的全部指标,认真准备迎评材料,丝毫马虎不得。
评估指标体系经过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路专家的认真研讨、反复试用、无数次订正方始成形。它能够从客观上反映一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状态。因此,受评学校准备迎评材料必须以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牢牢扣住各个指标的实质内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实际素材(佐证材料),经过科学加工、精心提炼、系统化铺陈,有的放矢地支撑各项指标特别是核心指标获得优秀等级评分,保证顺利通过评估。
准备迎评材料绝对是件苦差事,从一般的工作经验看,大致上有这样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迎评材料一定要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实性,不可以造假。经验表明,任何一所高校,即便最顶尖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上都难言做到了十全十美,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准备迎评材料,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一,二是二,但凡提供给评估专家的材料都要“百分之百的真实”,坚决杜绝凭空编造。在这方面绝不能存有丝毫的侥幸。否则,一经查实,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第二,要强调迎评材料的准确性。迎评材料涉及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既有定性材料,如发展规划、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会议纪要、各类报告、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运行文件、教材、试卷、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等。也有定量材料,如教学生活用房面积、基建投资规模、相关会计资料、教学投入、生均投资、教学实验室设备、馆藏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在校学生数、生师比等等。所有这些材料都要做到准确无误。
第三,要讲求迎评材料的完整性。特别是涉及到直接显示本科教学工作状态的材料,如教学管理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实验室设备数、实验教学指导书、教材、课程考核方式、试卷、历届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等等,都要按专业、年份、届别汇总成册,不可以留空白。
第四,要十分关注迎评材料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一是迎评材料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所列各项指标,一一对应,不可或缺。即所谓“系统对系统”;二是针对某项指标的佐证材料一定不可以是某种自然状态下的堆砌,管它什么材料,胡子眉毛一把抓,装进相应的文件盒了事是绝对有害的。这样的一堆材料推到评估专家面前,想要在相应指标上拿高分那是天方夜谭。每一份材料都要编好页码,每一盒材料都要有详细的目录,独立成为系统,乱不得;三是迎评材料要自成体系,某份材料在不同指标项下重复使用是非常正常的常规性操作,但材料的内容一定要保持一致,相互呼应,构成体系化的迎评材料。
准备迎评材料,吃透评价指标体系所列各项指标的实质内涵是关键,不然,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另外,针对某项评价指标的材料一开始可能显得单薄了一些。随着迎评工作的深入开展,迎评材料有一个自身逐渐丰满、完善的过程。有了艰苦但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准备了真实、准确、完整、系统的迎评材料,就为顺利通过评估创造了条件。
经验之六,以平常心迎接评估专家进驻学校,积极配合评估专家的工作,每个环节都要想到、想细、想到位,争取得到较高的印象分,感情分。
俗话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转设”评估、“转设”回头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等等能不能够顺利通过,最终还是要由进驻学校开展现场评估的专家们说了才算。
经验表明,评估专家进驻学校后开展评估工作一是看,二是查。
所谓看,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看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看教师的工作状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校领导层的办学理念是否先进,工作重心是否突出,看学校的定位是否准确,看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鲜明,看本科教学管理是否到位,看本科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规矩,看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设施的配置和运行状态,看招生就业状况是否良好,看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所谓查,主要是查阅各种与实施本科教学相关的文件、档案,查阅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向本科教学各环节渐次展开,指导本科教学运行的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运行文件,查阅各种足以证明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努力加强本科教学规范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佐证材料。
专家们的评估工作可以是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可以是旁听学校的相关会议,可以是进入课堂现场听课,可以是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可以是在校园内同教师学生进行随机攀谈,可以是针对某些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或公共课程)自带试卷组织学生进行无准备考试,可以是查阅、调阅各种相关资料,还可以是采取其他一切可能的方式。对于评估专家的这些评估行为,受评学校要给予无条件配合,尽可能地为评估专家完成评估工作提供便利。
评估专家进驻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以前是评估的准备阶段。在这以后的五到七天是评估专家现场评估阶段。我所经历的两次评估,都是在评估的最后一天,由评估专家组主持,召开评估专家同受评学校的见面会(受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会议)。在肯定受评学校办学成绩的同时,评估专家组会毫无保留地指出受评学校实施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受评学校接下来怎样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规范本科教学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专家组也会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十分尖锐的批评。最后是给出评估结论。
记得海南大学的那次评估结束后的见面会,从头至尾我的心都一直悬在半空中,整场会议延续两个多小时,始终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紧张得手心冒汗。当时的心情是如此的极端矛盾。既盼着会议早点结束,早点听到专家评估的最终结论,又巴不得会议就这么无休无止地开下去,那个不愿意听到的评估结论永远都不要从专家组组长的口中蹦出来。直到听到专家组组长宣布“海南大学此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通过”,并鼓掌向海南大学领导也向我这个评估办主任表示祝贺,我才松了一口大气。
评估专家们自有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教学评估也有严格的工作纪律。评估专家都会按照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受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负责任的评估结论。但评估专家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只要受评学校为评估专家顺利开展评估工作尽可能地提供了便利,只要受评学校将同评估专家的配合默契做到了极致,只要受评学校对评估专家在校现场评估期间的工作及生活安排考虑得足够细致周到,在评估专家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只有受评学校同评估专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情谊,在不影响原则,不违背评估工作纪律的前提下,感情因素就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估专家们给出最终评估结论产生某种神奇的作用。
拉拉杂杂扯了这么一大篇“闲篇”,希望这些经验之谈多少有些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