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及管理“十问”
熊 匡 汉
自去年 3 月新学期开始至本学期第五周结束,两个多学期里,本人以学校专职督导身份随机或有选择性地听了 290 多人次共 580 多节课(绝大多数是理论知识传授课),收益良多的同时,胸中积累的疑虑也不少。在此,我把主要的疑虑归总为课堂教学及管理“十问”,并谈些个人的观点,求教于各位同行。
1.我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层次该如何定位?
课堂教学是以课程划分的,课程内容是应该有目标层次要求的。课程教学的目标一般讲有五个方面的内涵要求:知识、能力、品格、方法、创新思维。我感觉有些课程讲的实在过于浅显、过于“常识化”。如有两节课仅讲(放)了一个《一千零一夜》的“驼背”的故事,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是不是与本科层次的目标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类过于浅显、过于常识化的课在全校占有一定的比例,专业课堂有,通识课课堂尤甚。我们是不是对通识课存在认识误区? 开设通识课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比专业课开得“活”一些,实用性更强一些, 但不能为迎合部分学生的趣味性和“混学分”的要求而将“本科”应有的层级降低到中专甚至更低的水平吧?当然,也不应当过分拔高课程层级,把硕士、甚至博士课程内容拿来当本科课程上,这种现象在个别课程里也发现过,同样是应该避免的。
2.课堂教学该不该推进课程思政?
关于课程思政,有些老师提出“比较为难”。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首先可能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有一些误解。我们应该明了,课程思政不等同于“课程政治”。就是现在开设的思政课,也不完全是“政治课”,她是含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组合。国家提倡“课程思政”,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要落实立德树人、“为育人而教书”的任务。以经济类、管理类课程为例,本人听过不少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能很好地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恰到好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及至健康心理教育。但也有极个别的老师非但没有履行好课程思政的职责,还有意或无意地背离了课程思政的要求,有时在课堂上传播负能量的信息,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情况是必须予以纠正的。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难道我们今天当老师的只需“授业”、没有“传道”的责任了吗?
3.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职责应该由谁落实?
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到课率、上课秩序(学生随意出入),不在课室进食(如吃早餐)等等。从听课、巡课的情况看,课堂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往往可以从学生“坐” 的情形得到判断,在大教室学生量较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主要指大课堂)上课的老师会要求学生靠前集中就座,根据学生人数情况空出最后的若干排座位不准坐人。学生这样坐显然对激发教师授课的激情,对学生专心听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开展师生互动等都利大于弊。如果课室里让学生坐的太零散,不仅反映出教师应有的权威没有树立,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除了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责任外,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否应由主讲教师落实?
4.课堂授课应该坐着讲还是站着讲?
课堂授课应该坐着讲还是站着讲?我们不可否认,各大学课堂站着讲课的历来是多数、是主流,更有像厦门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百岁授课仍然坚持站着讲的报道。事实上,本人在过去的 30多年里不下10次参加过潘老出席的高教学术研讨类会议,每次轮到他发言,无论是在 70多岁、80多岁还是到 90多岁,印象里从来都是站着的,堪称站着讲课的典范!当然,现在因为使用电脑,有些内容必须坐着操作电脑才方便讲授;也有些时候有的老师或许有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需要坐着讲课,这都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老师尤其是年青老师无特殊原因,始终坐着讲课(准确地说有的是坐着读课),是不是应该改一改呢?我相信老师们会有体会,坐着讲课激情是不容易调动起来的,尤其是身材偏矮小的老师,坐着讲课还不容易观察到全体学生听课的状态,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是否也可以改一改呢?
5.PPT是主导教学手段还是辅助教学手段?
使用 PPT 授课是一大进步。其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约授课过程中需大量板书所费时间,丰富课程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视觉效果等。但缺点也是明摆着的,那就是部分老师不再用心熟记授课内容,学生也不再用心做课堂笔记。从总体上讲,毫无疑问,PPT 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应该是主导手段。高质量的 PPT 只是讲授内容的“画龙点睛”,是“锦上添花”,而不可能是讲授内容的大部,更不会是全部,全部就是“电子教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老师过分依赖 PPT,离开了 PPT 就根本不能授课。建议老师们还是要下功夫熟悉掌握授课内容,备好必要的纸质教案大纲,即使停电,也照样可以授课。这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6.黑板(白板)上写(画)的内容应该由谁擦呢?
擦不擦黑板(白板)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如果黑板(白板)满板都是前面老师写的内容, 临到自己上课了还要花好一阵子才能擦干净,是不是会感到“心里很不爽”呢?尤其是某些安装了“白板”的教室,如果所写的内容时间久了,因极难擦干净,有的老师就会干脆“见缝插针”,把自己要板书的内容写在前面老师写的内容的空隙里!于是,奇迹出现了,黑板(白板)上不仅有本课程的内容,也有牛头不对马嘴的不知哪门别的课程的内容。这难道应该是“大学之道”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现象与我们提倡的师德是非常不相容的。况且,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像理工类课程,留在黑板(白板)上的多为文字,搞得不对,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段文字,碰巧连在一起,还保不准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葩内容呢。为此,本人强烈建议,无论是黑板、白板,哪位老师写的内容就请哪位老师擦干净,免留“后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7.同一门课有多位老师上,可不可以竞争授课?
听课中发现,部分大课程由多位老师讲授,但授课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同一门课,凑巧遇到讲得好的老师授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学生们受益匪浅,也必然暗自庆幸;但那些讲课比较差的老师,其课堂教学状况及效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听来不知所云,犹如催眠,真的应了孟子那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注:“昏昏”此处做“糊涂”解)。遇上教学效果差的课堂,自然在为学生抱不平的同时就会联想到学校能否通过竞争方式,采用大课堂或网上授课?同一门大课,可否由其中讲得较好的一位或几位老师主讲,或从网上选择优秀的课程(“金课”)播放,授课质量不高者先做助教或只讲容易讲的少量内容?这种方法其实在有的学校已有推行,我校也曾尝试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没能坚持。
8.大课应不应该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传统教学管理的一大特点,其优点不言而喻,这也是中国大学长期设有教研室的由来。但因改革开放后逐步实施学分制的缘故,有的教研室的功能难以为继,所以用课程组代替了教研室。但课程组设置不容易稳定,无法替代教研室的功能。听课中发现同一门课, 几位老师所讲的内容会相去甚远,询问有否集体备课,所得答复总是含糊其词。可见,集体备课在我校部分大课中还是一个“短板”;但相信也有做得比较到位的系(教研室)。
9.创业课每个学生都应该上吗?
听了多位老师讲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全校学生修读)和《创业理论与实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修读)后,不免产生了两个较大的疑问:一是这两门课既然在课程名称上就有明
显的部分重叠,难道它们的教学内容就会明显地相互区隔,基本上避免出现重叠?二是有不少学生早已定了考研或出国升造计划,创业问题至少在眼下并非当务之急,他们是不是也一定要修读创业就业课呢?即便修读这类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确是可以有所帮助,但对这部分计划考研或出国升造的学生而言,如果允许他们用应对就业创业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加码复习做好考研准备,或加码强化自己的外语语言训练,他们的学习会不会更有针对性、更能收到实效呢?
10.教室的后门该锁住(扣住吗?)
这是个似乎不应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因为它是与课堂教学的业务属性基本关联不大的课室管理问题。我之所以在这里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一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二是因为这个问题平时看似无关紧要,一旦出了问题,就不会只是停留在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 而是要出大问题,甚至可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遇到紧急状况,课室的门无法迅速开启,老师学生无法快速疏散而造成悲剧的教训过去已有发生,不仅在大学有过,在中小幼学校也有过, 若不加注意,今后当然还会发生。这绝非小题大做、危言耸听!为防患于未然,本人强烈主张上课时不能扣死、更不能锁死课室(尤其是大课室)的前、后门。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课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那是另外一个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立马就能解决的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跟许多工作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服等多方面,需要大家协同努力(协同育人)。上面所提问题有的可能会有争议,如有不同意见, 欢迎批评指正,权当抛砖引玉吧。
(原文载于《南国教学质量简报》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