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小札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23浏览次数:10

听课小札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 周文贵

 

前两天去听了一位老师上的英语课,总体评价不是很好。课后也同这位老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该老师直言意见提得很中肯,表示要诚恳接受,认真改正。这就很好,算是达到了教学督导听课的目的。

思前想后,深感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东西在日常教学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觉得还是花点文字将其广而告之,应该对老师们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会有所裨益。至于是哪位教师,打个马赛克就好了。

其一,外语专业的老师给本专业学生上专业课要坚持使用对应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这要成为一条规矩。

南国商学院强调自身的外语特色,提倡随时随地学外语、用外语、讲外语,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外语学习、运用的良好氛围。外语专业的师生在这方面理应率先垂范,走在前面。假使外语专业课都基本上是在用汉语讲授,那还哪里谈得上什么外语特色呢?

某些老师可能会有些顾虑,那就是用外语授课学生们会听不懂,跟不上。其实这个顾虑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学习外语,讲究的就是语言环境与语言运用。外语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作为学习者,都要经历一个由生手向熟手转换的艰难过程。在使用外语授课的初期阶段,的确可能存在学生们在语言信息接收上的困难。但这绝不能够成为用汉语上外语专业课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学生们的听力还不是很好,更要通过是用外语授课,加大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强度。当然,在起步阶段,老师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常用的词汇和相对简单的句式,逐渐地由浅入深,加大难度。总之,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学生听不懂,跟不上的问题就会自动消弭于无形之中。

其二,教师备课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这里敲个黑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外语、讲外语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体认。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哪怕是英美国家的人相互间海聊,不经意间都会出现一堆所谓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等。这些在特别严谨的人看来一定都是“毛病”。但这些“毛病”对相互间沟通信息,交流感情似乎基本没有影响。人们照样聊得很嗨。但这个现象仅存在于口头交流(Oral communication)的场合。而且即便是在这种场合,语言修养足够好,言谈举止相对规矩的人士,往往都会十分在意自己的遣词造句,甚至讲话的语气等等,处处透出某种“文化范儿”。

对于老师授课而言,一旦要用书面形式将相应外语信息写成文字呈现给学生(Communication in writing),比如展示PPT文档、板书,甚或与学生的文字交流(微信、短信、邮件等等),那就一定要使用规范语言,不可以出现常识性语言错误。比如,问学生“What English means to you?”正确规范的说法好像应该是“What does English mean to you?”。再比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这条短语的使用。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充满了活力”(Chinese economy is full of vigor with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其实,在老师课堂上使用的这条短语中,定冠词“the”是多余的。因为这里要表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特别的强调特指意涵。而定冠词在一定程度上的的“滥用”,恰恰是中国学生容易犯错的一个痼疾。这不,连老师都“中招了”吧!

经由认真备课,这类问题(语言错误)是完全可以加以规避的。无非是写过的东西再回头多看几遍,反复检查核对无误后再定稿发给学生。老师一定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那就是“但凡是发给学生的文字一定要再多一份认真,再多一份谨慎”,保证向学生传达的信息确定的准确性。

其三,“课程思政无处不在”,专业课老师对此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提倡专业课老师做践行“课程思政”的有心人。

专业课教师往往有一种误解。那就是,所谓“课程思政”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的事,专业课的讲授好像跟“课程思政”关系不大。不错,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专业课程主要还是要聚焦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是,既然我们提倡的是“课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课程”,那就绝不应该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推给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而是要本着“全员思政”的理念,主张“反其道而行”,每门课程的教师都要做践行“课程思政”的有心人,通过认真备课,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悄无痕迹”地嫁接到专业课教学中,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当然,作为这件事情的“起手式”,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各类信息,都要体现“满满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在我听的那堂课中,老师使用了这样一个例句。“Many people may agree that China’s society is of the style relying on Guanxi.”。翻译成中文应该是“很多人都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乍一看来,这句话的英文表述和中文含义都很明确,句子本身也不存在歧义和语言错误。但这里涉及到了两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当今中国社会状况的概括有很多表述,“关系社会”只是其中一种,且尚存争议。可以认为,社会上“走关系”、“拉圈子”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好像还不能据此就将中国当今社会归于“关系社会”的类型。所以,在教室的备课过程中,想到过是否可以选用别的例句来讲解“people may agree that…”从句和“relying on…”短语的用法,避开这个相对敏感且还存有争议的话题呢?

第二个问题,即便要讨论这个话题,能不能够对上述英文例句略作修改,试改为“Some people may argue that, to some extent, China’s society is of the style relying on Guanxi.”这样一改,传达出来的信息和意涵同原例句就大不一样了。少了些许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抱怨,多了对这个社会现象的讨论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将“many people”改为“some people”,将“agree”改为“argue”,另外再插入一个“to some extent”短语,例句传递的“能量”显然就悄悄地“转正”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