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十二:此次学校的专业调整该如何调?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次数:10

 此次学校的专业调整该如何调?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 周文贵


时下学校面临转设,全校的首要工作当属推动学校顺利转设。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必须着眼于学校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思考并推动专业调整。任务不可谓不重,困难不可谓不多,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是,学校现有专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不合理性,极大制约了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在预期学校的总体招生计划数短期内仍将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如此专业结构甚至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未来的“生计”,因此非调整不可,且必须调整好。

此次专业调整仍需坚持“立足现实、解放思想”的方针。一是在操作层面上要强调可行性和实效性,二是在谋划全局上要彰显“大格局”,展现“大思路”。

从操作层面看,此次专业调整应该有短期和中、长期考虑。

具体说来就是:短期紧紧盯住学生的“入口”和“出口”,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中、长期要在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的基础上谋划学校的学科(专业)架构,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

像南国商学院这样一类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的民办高校,说到底是要培养今后主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基层展开其职业生涯的应用型人才,经过本科阶段的教育培养,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普通建设者和劳动者”,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南国商学院的人才培养坚决不走培养精英的路子,绝非“不追求卓越”。同“自甘堕落”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并不排除有部分学生确有继续深造读研的需求,对此学校要予以鼓励,并围绕现行考研科目,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指导和知识补强,但那毕竟是属于面向一个特定的小众群体,对校内总体育人模式的微调。

基于这样的认知,南国商学院究竟要兴办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去办这些专业,摆在第一位的考虑应该是这些专业是否适应主要服务地域(珠三角、大湾区)人才市场相对应的特定层级的需求(可以预见,珠三角、大湾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大量需要高素质的普通建设者和劳动者),能不能够招到学生,能够招到多少学生。以此为标准,依照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对于学校现有的那些招生情况堪忧的专业要坚决停办。况且,学校在考生、考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声誉、口碑,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源多寡以及生源质量。说一声学校的“生死存亡”系于一线,似乎并不为过。故在实施此次专业调整中,要把“入口”摸清,搞准。用一句大白话就是“生源充足者上,生源不足者下”,绝不打马虎眼,绝不玩太极推手!

于此同时,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阶段性人才培养还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顾及到学生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也就是要认准“出口”。不然的话,从南国商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不能获得与其学业层次“相对应”的就业机会和薪酬,我们的办学就很难言成功。当然这里还必然涉及到把学生招进来以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培养过程如何铺开,也就是怎样教学生的问题。那在相当程度上涉及到本科教学的校内运行,与此次专业调整的直接关联度不大。

对任何一所高校说来,专业结构调整都兹事体大,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以不慎重。但有一个思想必须谨守。那就是对三至五年,甚至延续至八年、十年的所谓中、长期,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应该如何搭建学科(专业)架构,必须要有所谋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断,谋断,无谋不足以断”!

这里强调的“谋断”,也就是“深谋远虑”,“谋定而后动”!如何谋断?依然还是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基于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以及未来可能获得的办学条件的判断,基于对学校办学现状的判断,基于对本地域高等教育版图可以预期的变动趋势的判断,基于对学校应该在这个版图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的判断,来对学校中、长期学科(专业)架构的搭建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谋断。

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决定了讨论和实施专业调整一定离不开各专业赖以存续与发展的学科。学科之于专业,恰似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调整说到底还是要以搭建学科架构为依归。

学校现有外国语言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教育学科、中文学科、工学学科、新闻传播学科。未来是不是还要增加新的学科门类?比如说艺术学科?如果要增加艺术学科,从一般规律看,它的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如何构建?是不是先要有艺术系?是不是能够将艺术系设在目前的教育学院?办艺术学科以及相关艺术专业是不是创造条件先从音乐教育切入?凡此种种,眼下都要通盘考虑。

在谋定学校中、长期专业调整问题上,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学校现有学科(包括专业)何为悠长。这将决定学校类别的认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相对有限教学资源的投入方向、投入力度与投入效率。

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场,外语学科无疑是学校的悠长学科。未来学校的类别定位毫无悬念地应该是外语类普通高校,外语学科以及相关外语专业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强调外语学科的悠长学科地位至少有两重含义。

第一,外语学科,尤其是英语学科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英语学科要自觉增强主角意识,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粘合剂作用和孵化器作用。通过自身的稳健发展带动其他外语学科(专业)共同进步,形成多语种相互支撑,齐头并进,共谋发展的团队冲锋态势。这种多语种团队冲锋态势实在是“弥足珍贵”,在广东的一众高校中,只有像广外这样的少数高校才可能具备,绝对值得我们悉心呵护,倍加珍惜,善加利用。

说到英语学科发挥孵化器作用,眼下至少有两点是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一是现有翻译专业设在英文学院,尚仅限于中、英互译,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当然也就难免单薄。但有赖于翻译专业的存在,学校已经招揽了数量和层级都较为可观的翻译专门人才。其实,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这样一个难得的高位阶科研平台。未来的发展完全可以考虑,一方面,将翻译本科专业仍留在英文学院。另一方面,完全可以设想依托“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依托转设以后极有可能率先拿到的翻译专业硕士授予权,另行组建,不涉及本科生教学,以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多种外国语讲好中国故事和培养翻译专业硕士为主要办学内容的多语种高级翻译学院。

二是经济国际化条件下,时下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愈趋紧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日甚。其实,跨境电商所涉及到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包括签订合同、货物交换、物流运输、过境通关、资金流转,以及与之相关的单据处理等等,都有相应成熟的规则、惯例、技术,或由相关软件操控,很多时候都只需工作人员手持一个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动动手指滑一下”就能搞定。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跨境电商对从业人员业务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标准化、格式化、简单化,但是跨境电商对从业人员外语程度的要求却相当高。除开国际通用的英语以外,如果还能初晓业务对象国的语言,这样的谋职者必将大受欢迎。鉴于此,能不能够考虑以英文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母株”,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跨境电商)、国际商务和物流管理嫁接到商务英语专业上呢?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至少可以真正体现专业间的有机深度融合。同时还可以把商务英语专业做实。

此外,还可以预见到,眼下的欧洲局势突变,要平息消停下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这样,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势必将会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地区调整。实际上这样的调整已经初见端倪。

作为一所外语类高校,外语语种同国家发展大局的契合度还要进一步加深。似可考虑增加相应语种比如非洲大陆的通用语言斯瓦西里语专业、印尼语专业和印第安语专业。教育部对这些小语种专业对专业教师数的要求一般都是不少于3人,只要我们能够招揽到这样的一两个足以领军专门人才,搭建一个人数不多的教学班子,先从小班(10-15人)起步,不是不可以做到的。而且,这样一来,学校在外语语种的覆盖面上将会得以扩展,先从“人无我有”做起。未来,做到“唯我独优”也不是不可以期待的。

第二,其他学科(专业)要立足学校实际,努力唱好外语特色鲜明这台大戏。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同公办院校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竞争的,更遑论你的竞争对手是中大、华工这样的重点高校、名牌大学。在这样的情形下,本着“一招鲜吃遍天”的理念,“剑走偏锋”,就不失为摆在学校面前一条现成的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

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要赋予我们培养的学生某种特别能够彰显其内在特质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学生虽然更多的是“普通建设者和劳动者”。但是他们是一群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执业技能、极强的实践精神、超高的实践能力的青年才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具备一般年轻人难以匹敌的外语语言能力。这就是我校学生未来进入职场时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需要全部非外语专业在专业调整中给自己定好位,找准自己的角色。很多专业,好多高校都有开设。但是不是所有这些专业都要按照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办呢?显然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只是给出了一个专业在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基本要求。中国的古代先贤早就注意到了“南橘北枳”现象,揭示出任何事物都必须与其生存繁衍的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朴素道理。各高校结合本校条件和实际,其实是完全可以“演好地方戏”的。也就是要在遵守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认定学校外语特色鲜明的基本条件,找准实现外语同相关专业深度融合的路径,走好走稳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此次专业调整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盘活存量,加减并重,紧盯市场,彰显特色”。客观说来,经济学科、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新闻传媒学科的压力比较大。经济和管理主要是要压缩专业数,以腾出空间,关注数字经济和管理数字化革命的问题,并努力将之融入对调整后各专业的深度改造。计算机学科则应将发展重点转到物联网工程的方向上,以适应未来万物互联互通社会的需要。新闻传媒学科现在摊子拉得大,但人手严重不足。目前的专业教师数太少!显得太“虚”。就那么几位专业教师,如何能够办好三个专业?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如何做实上下功夫。

就个人浅见,经济学科未来要专注于创造条件发展数字经济专业。管理学科未来要专注于发展数字营销管理专业。计算机学科要将物联网专业做实做强为工作重点。新闻传媒学科当前最主要的是缺人。完全没有专业教师,什么专业也无法办!从长远发展方向上看,数字媒体应放在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可先放在传媒学院,未来是否调整,可视艺术学院的建设进展而定。至于中文学科和教育学学科,目前的发展态势比较稳定,势头良好,可暂不考虑大动。

专业结构调整一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重组,且必然引发方方面面的关注、讨论,抑或争执。需要反复说明白的是,本人学识有限,对不同学科的涉猎深浅不一,以上所发议论,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高等教育老兵,基于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关心发出的肺腑之言。对于某些学科说来,应该是有些理据,可能会多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另外一些学科,则很可能只是在隔靴搔痒,难达要津,或者说整个就是班门弄斧,一派胡言。本期《南国教学质量简报》刊出这篇《一家之言》实为投石问路,以求教于各路大神。如果真的能够激起些许波澜(当然也极有可能是“板砖”),乃幸之甚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