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九: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认识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次数: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3于南国商学院

 

《一家之言》之九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认识[1]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极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出相对科学的定义,以此为基础,方才谈得上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

从人类通过特定的机制配置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借以追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昌明,实现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度切入,高等教育主要是向社会提供各类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产品,从本质意义上说来,高等教育属于服务业范畴。

基于此,从学理意义上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似可以有这样的表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形势下,高等教育资源在国际间实现配置,高等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的高等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导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态势。

在这样的态势下,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寻求和配置教学资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定教学体系、采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教学模式、推进高等学校同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等诸多方面,要在适应国际间高等教育产业分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形势的条件下,更加能动地,以更高效率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内容,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在国际范围内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

当今世界,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能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方向,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为推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本国民众的福祉服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演进,皆循着对立统一规律,呈现螺旋状向前发展的态势。就高等教育而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正是貌似相互对立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一对范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才构成了一幅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绚丽缤纷的画卷。

放到历史演进的时间维度,一般说来,现代社会到来之前,各民族国家基本都是某种相对封闭的存在。那时各国的高等教育(同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当然不可以同日而语),本土化是主流,只是在本土化的主流中掺杂着某些国际化的元素。隋朝年间,日本于公元600-614年间四次遣使入隋,是为“遣隋使”。大唐代隋以后,日本沿袭旧制,先后18次遣使入唐,时间跨度长达两个世纪(公元630-838年),是为“遣唐使”。大量的日本学生和僧侣随团来到中国,有的甚至在中国潜心求学数十年,研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严谨的典章制度和昌明的科技进步成果。隋唐以降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特定的朝贡体系中,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深入和广泛,形成了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早期形态。但朝贡体系下的文化、教育交流,包括其后的西学东渐、兴建学堂,以及中国学人远赴欧美镀金、东渡扶桑镀银等等,总体说来都只能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某种萌芽状态。

地理大发现催生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逐渐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纪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进步的现时代,更将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将全人类的每一份子,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无一例外地囊括其中的崭新阶段。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际化遂取本土化而代之,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放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维度,世界各国基于本民族文明长期发展中取得的成果、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演进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程度固然在客观上存在高低上下之分,但不可漠视的是,相对于各个国家而论,其高等教育存在于斯,发展于斯,必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成为高等教育本土化的物质载体和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元素。秉持对一切人类文明、文化成果怀有敬畏之心的立场,对这些明显带有各民族文明、文化气息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应予以相互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到,基于各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等基本国情,经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这应该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真谛之所在。

三、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师资队伍国际化

师资是体现高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办学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所当然地也要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前提。

师资队伍国际化绝不简单的是所谓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和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在数量上的集聚,而是教师群体的整体以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实际内容的“嬗变”。

师资队伍国际化当然需要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达到一定数量。为了迅速实现师资队伍在数量及结构上的国际化,通过短期内引进国外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具有国际背景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快速改善师资队伍的构成,但是不能实质性地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

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必须实现由简单的移植和组合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转变为通过实质性的跨国合作和交流,对现有教师群体进行持续性改造和养成,构建一支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学术交往能力,又具有高度自身文化认同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鉴于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派那些科研能力强、外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的教师到世界一流高校深造和培训,给这部分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以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实现追求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目标,绝对应该有所侧重,量力而为。最高境界应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同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紧密结合,使国际化师资队伍固化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要深刻认识到,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切忌轻浮躁动,急功近利。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南国:形似v.s.神似

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有一套基本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的指标。大致包括(1治校理念国际化;(2)资源配置国际化;(3)教学内容国际化;(4)人才培养国际化;(5)科学研究国际化;(6)社会服务国际化。围绕这些指标,还可能会设定林林总总的相关量化标准。其中,治校理念国际化处在决定性的统领位置。抓住了治校理念国际化这个“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他指标的水平提升只待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看到,举凡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国乃至世界名校,诚如清华、北大、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都能在国际化治校理念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论述,并将之贯穿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上述这些基本指标上亮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然而,志在追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校何止千千万万?它们各自的基本校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学校所处的办学层次、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定位等等都大相径庭。因此,要推进国际化办学,说到底还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决不可以盲目攀比,搞运动,大呼隆。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设定要适当、稳妥。从一定意义上说,宁可相对保守一些,也不可以不顾条件地主观冒进。

对于南国商学院这样的高校,基于自身的传统、特色、优势、条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是必然选择。学校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化办学上也着实进行了各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在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如何进一步提炼和形成具有南国商学院特色的国际化治学理念。从南国商学院的实际出发,学校的国际化治学理念似可以做如下表述:“立足学校鲜明的外语特色,以世界眼光谋划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以国际化办学成果反哺人才培养,打造有南国商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精神,熟悉国际交往礼仪和国际经济贸易惯例,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一到两门外国语,全面高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其次是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那些基本指标做好工作,夯实基础,将国际化办学的方向选定,路径找准,步子走稳,以求实效。在推进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心甘情愿地首先在“形似”上把国际化的功课做足,以打开局面,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朝着“神似”的目标逼近。需要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将国际化同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际化向本土化的回归,用国际化办学取得的成果持续反哺学校的日常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而使国际化办学成为进一步丰富、凸显和升华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元素。

时下扎实推进南国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有这样几个方面工作可能需要予以足够关注。

第一,多管齐下,抓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此,一是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全体教师进行国际化办学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教师群体的国际化观念和意识获得整体增强和提升,让推进国际化办学化成为全体教师的主动诉求和自觉行动;二是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引进高质量外籍教师,并努力实现外籍教师学科背景、专业结构的优化,除了外语学科以外,还要争取在非外语学科引进外籍专业教师;三是加大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海外工作经历教师的工作力度,同时选准苗子,向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质和提升空间的中青年教师实施政策倾斜,创造条件让这部分教师尽快成长,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推进国际化办学的中坚力量。经过五到八年的努力工作,争取到2025年前后,实现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存量增长与结构优化。

第二,对现行各类国际化办学的具体模式和举措进行认真研究和仔细盘点,使之能够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拓宽国际化办学的形式和路径,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含金量。尤为重要的是要积蓄力量,认真谋划,广交朋友,找准合作伙伴,选定合作项目,争取在联合申报研究课题、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合作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辟同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的新领域,打开新局面。

第三,认真研究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国际学院合署办公同步运行的机制,以实现在国际化办学上行政管理服务职能和日常教学管理职能的互动互补。以做好、做实国际学院为抓手,一方面,加强同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联系,广开渠道,争取能够向国外高校派出更多交流学生,同时要注重提升派出交流学生在国外高校学习的层级,鼓励更多学生修读国外高校的专业课程,获取国外高校的学位。另一方面,加强同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依托学校的优长学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接受学位教育机会,稳步增加外国留学生的数量,逐渐调整在校外国留学生的结构。

第四,本着国际化发展最终必须回归本土化的工作思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内管理与激励机制,促进和鼓励广大教师将实施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回馈日常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1]在学校2018年下半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报告,20181124日,广西,黄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