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五:厘清思路,抓住重点,规范管理,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质量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3于南国商学院

 

《一家之言》之五

厘清思路,抓住重点,规范管理,

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质量[1]

 

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则为衡量这一中心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唯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学校恰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任何一个成员,既要是思想者,更要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总之应该是基于自身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思想者和实干家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从新任教务处处长的角度思考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要能够稳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必须加以认真解决:一为思想认识层面,二为实际操作层面。

一、从思想认识层面要对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寄望厘清思路,排除纷争,形成共识。

第一,如何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

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含义依从微观至宏观渐次展开,可以理解为:(1)课程教学的质量;(2)培养学生的质量;(3)教育服务的质量;(4)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质量。一般而论,前两者属狭义的教学质量范畴,后两者属广义的教学质量范畴。狭义的教学质量和广义的教学质量相互衔接,逐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作为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南国)虽志存高远,但更应立足实际。据此,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显然应该在提升狭义教学质量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方能够期望未来在提升广义教学质量上有所建树。

第二,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固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毋需讳言,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青年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政治信仰真空、社会公德失范、专业知识单一、文化底蕴浅薄、身体状况不佳、精神失衡心理脆弱等现象。学生身上如此诸多方面的素质缺陷,当然难以形成综合素质优势。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这段极富哲理的告诫不能不引起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不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界继承了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于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整个之人格”,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就曾—语中的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3]。他还积极提倡美育,同时要求文科学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生应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主张教育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包括南国在内的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所谓人才的较高综合素质具体地体现为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完美的社会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广博深厚的文化传统素质、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是这几个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倘若南国的学生经由在校四年的求学修业,承载着如此内涵的较高综合素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们就一定能够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和职业发展的优异成绩令母校为他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第三,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观,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南国应追求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特质?

在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学生、学生家长、全社会对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普遍寄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追求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提升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向学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产品的责任。

就南国而论,一是要紧紧扣住“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和“百年名校”的长远目标,始终坚持“建设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全国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方向;二是要着力打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南国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外语特色;二为实践特色。

外语特色:一是要办一流的外语专业,在保证教学的基本规格,形成和提升学生运用特定外国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各外语专业要本着“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外语专业教学积极向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延伸;二是非外语专业要在专业建设统领下,实现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全方位融合;三是要建设内容结构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时数充足、教学效果显著、教学质量优良的大学英语课程。无论是外语专业向其他专业延伸,还是其他专业与外语的高度融合,必然会帮助学生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如此三管齐下,即可形成南国学生的一大特质:既有宽厚的知识背景,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熟练运用外国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关注与讨论相关专业问题。

实践特色:一是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甘于实践的实践精神;二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赋予学生善于实践的高超的实践能力。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即可形成南国学生的另一大特质:崇尚实践,热衷实践,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对各类社会想象的观察、思辨,形成和提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思路、策略、方法,高效率的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经由充分体现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培养过程,南国的总体教学质量必将获得稳步提升。

第四,什么是南国组织实施本科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飞机模式”?

立足南国的实际,针对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背景下各类高校将“各安其位,分类发展”的形势,经由组织实施高质量的本科教学,贯彻落实南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南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刻意坚持的理念是:“以专业教学为主体,用专业教学串联和统领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主体突出’,‘两翼丰满’的应用型人才”。

形象地说,南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在悠悠长空展翅翱翔的一架飞机。“主体突出”,指的是“南国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两翼丰满”,指的是“南国培养的人才能够无障碍地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交流思想、从事研究、处理相关专业问题与业务,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高超的实践能力”。显然,南国这架飞机要一飞冲天,需仰赖两台发动机为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这两台发动机一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二为“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

针对非外语专业和外语专业,实现“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应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就非外语专业而言,实现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交叉融合,既要强调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又不能因此冲淡或弱化专业教学。当然,专业教学本身也必须以创新思维予以重新思考定位。但无论如何,实现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交叉融合,必须十分明确要以扎实的专业教育为主体。“专业是根本,外语是工具”,“专业教学统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就能能动地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赋予学生很强的外语(主要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未来的终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非外语类专业的外语教学,首先是要保证大学英语课程充足的教学时数,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综合性改造,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能与质量。更具意义的是,在非外语类专业遴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决非一般英语教师),全面推行全英(双语)教学。与此同时,各专业还应针对本专业的学科归属,本着为学生构建以英文为语言载体的专业话语结构,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观察、思考、讨论、研究、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目标,开出足够分量的《学术英语》课程。此外还要开展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的丰富多彩的课余学术活动,增强英语语言训练强度。如此多管齐下,即可在为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结构、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英语工具的能力。

就外语专业而言,自当遵循外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保证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注重学生主修语言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主修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刻意向以下两个方向延伸。其一,向第二外语延伸。适当增加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训练强度,提高学生达到使用第二外语进行基本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其二,向经济、商贸、管理等其他专业延伸,以培养学生用外语讨论和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

实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交叉融合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程教学计划)所载课程体系应由基础理论课程和实务操作课程两大类构成,即便是基础理论课程,本身也应包含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基础理论课程重在给学生打好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功,实务操作课程则专注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基础理论课程的理论部分,重在将基础理论讲通、讲透,实践部分则专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和讨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上,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式专业实习;要有计划、成体系地配套建设校内专业教学实验室,在高仿真模拟环境中完成专业课教学;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其他一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交叉融合的平台。经由刻意涉及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巩固加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树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甘于实践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精神,形成善于实践的高超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扬弃经院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建立课堂与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产业建设发展实际、专业演进变动实际和业务操作运行实际的联动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能够深切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南国人才培养“飞机模式”的“主体”(专业教学)和“两翼”(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一个有机整合而成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互为条件,全然不具备相互排斥的特性。恰如飞机,没有突出的主体,无论两翼如何丰满,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意义;有了看起来还算突出的主体,缺乏大推力引擎的强力推动,飞机的两翼疲弱,要指望飞机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第五,在中国现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框架内,高等学校应该怎样教学生?

除开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以外,以下四点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当下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并且要将此类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衷心的拥护者和建设者,而决不能是现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质疑者和挑战者。要教育学生热爱人民,敬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要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珍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教训,珍视来之不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建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增强本领,自觉锤炼自己的心智、才能、体质和心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人身追求。

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准确认知当前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的“大势”,学会用国际化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要引导学生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重大领域里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和困难并存、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各类利益群体并存、人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关键时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理出头绪,把握规律,清醒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准确理解和认同党和政府在处理中国在同世界各国交往尤其是同各大国交往中的战略选择,并且能够将基于国际化视野展开的战略思考与眼下的学业和未来的终生职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国际化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本主义教育,要本着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理念,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人类的尊严。要刻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处理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个人同自然的关系,帮助并教导学生牢固树立尊重他人权利、敬畏他人利益,尊重社会规范、敬畏伦理道德,尊重自然环境、敬畏自然规律的思想意识与观念;要教育学生自觉培养“合作”、“共赢”的思想品德,在尊重个人权益的同时,牢固树立在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和观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是要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教育,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源于希腊文的批判”一词,本意是指“提问、理解某种事物的意义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所谓“批判”,就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用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的话说,就是“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批判性思维要求打破现有的“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以审查。据此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所以要强调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想,倘若对既有的知识和结论都统统奉为圭臬,凡事皆唯书、唯上,结局就只能是守旧、保守。何来改革,更惶论创新!

第六,在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实施上需要扬弃哪两种倾向?

第一种需要坚决扬弃的是过度专业主义倾向。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长期受前苏联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一门心思地走培养技术官僚的精英教育路线,片面地侧重于某一特定专业领域,专业划分过细。但凡涉及到专业教育,往往都强调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得越来越细。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但各门专业课又相互间大面积重叠的现象。另一方面,更为要不得的是,按照此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然而,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此其一;万事皆须顺势而为,时移势易,则需改弦易辙。此其二。学生非均衡的知识结构势必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产生巨大反差,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期可持续职业发展极为不利。身处“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本科学生,自打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就被赋予了“某某专业”学生的特定身份,等待着他们的是大几十门“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几乎都显得十分重要,都有其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此一来,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照“过度专业化”的路子往下走,学生们势必就会被领进一条条狭窄的“专业胡同”,胡同两侧高高耸立着的是将各专业严格区隔开来的一堵堵“高墙”。四年本科修读下来,就只是上了一大推“专业课”,学生的知识视野所及只有所谓专业的那么一点东西,而对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则鲜有涉及。抱着这样一个严重缺失的知识结构,学生们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甚了了,就再正常不过了。

反观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国度,那里的本科教育大都采取培养“通才”的模式,秉持强化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努力将学生领上“知识高地”的理念,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最基础的知识和较前沿的研究成果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综合性知识,从“知识高地”俯视精彩纷呈的客观世界,自主寻觅最能适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和方向去实现人生追求的目标。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尚有待时日,但立足各高校眼下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明显带有较浓厚“过度专业化”色彩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第二种需要坚决扬弃的是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

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的重点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能总是“高来高去”,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纯理论”,而是要努力地“接地气”,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甘于实践的实践精神,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善于实践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论教育。秉持此种理念,高等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即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与问题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决不等同于实用主义,更遑论狭隘。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全过程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整个教学组织和实施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更是要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实施本科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是“一刀切”。要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精神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的特性以及课程在形成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亦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偏重于理论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同偏重于实务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要有明显的区隔。令人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却偏离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真谛。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学的实际组织实施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片面地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或“实际动手能力”,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实践精神的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抹杀了普通本科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的差别,滑进了“狭隘实用主义”的泥淖。

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上的“狭隘实用主义”倾向,同“过度专业化”倾向,相互呼应,互为表里,客观上致使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子越走越专,越走越窄,越走越细,造成了极大危害。

第七,就知识授受而论,本科阶段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

我国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已然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其中,专业教育教学当属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倘若对摆脱前述过度专业主义倾向和狭隘实用主义的羁绊能够形成共识,则可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探讨学生应该学什么或老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从帮助学生构建相对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较强综合能力的角度切入,“语言学习是时下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简而言之,学生应该“学语言”,教师应该“教语言”。

第一,认真学习母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都发展起了本国、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人类文明的成就正是通过语言载体得以传承。故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文化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语言(母语)形成了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标准语音和一系列通行的语法规则。借助母语,聚居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民众可以自如地表达观点,进行相互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尽管人们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交流甚至还有可能在外国生活和工作。但可以确定,我国年轻一代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在中国居住和就业。无论他们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何种营生,他们都需要使用母语(汉语)与他人交流,以母语(汉语)为载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借以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成就各自的事业。年轻人必须学好母语(汉语),不然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合格人才?

大学生学好母语(汉语)至少有三重含义。其一,学好母语(汉语),要致力于深刻认识和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具意义的是,要学会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观察客观世界,应对机遇与挑战,迎接人生的辉煌;其二,要能够使用规范普通话进行无障碍口头沟通和交流,运用标准中文阅读和写作。这意味着必须要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说普通话,遵循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进行写作;其三,在某些特殊场合,还要能使用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同行的方言与特定人群交流沟通。如在香港、澳门和两广的广大地区,在遍布世界的“唐人街”等华人集中聚居的社区,除英语和当地的官方语言外,商业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要能讲粤语。在上海、江浙一带最好会说上海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要学会当地的民族语言等。

第二,认真学习哲学语言。

哲学是关于人类思维模式的科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a”,其本意就是“热爱并追求智慧”。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就是通过理性和辩证的思考,按照自然界自身的逻辑,揭示这些规律和法则。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如老子、孔子,亦试图教导世人正确认知客观世界,并教诲人们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建立严谨的思维模式。老子在论及自然界的起源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曾反复告诫众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遗憾的是,时下的大学生恰恰缺失了对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命题的研习。从东西方哲学的缘起和真谛可以明显地看到,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成为明天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和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思维模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掌握了思维的规律,建立起了严谨的评判性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很好地将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统一起来,就能够顺畅地进行归纳、演绎和推理。面对错综复杂的表象,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排除纷扰,直击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认真学习科学语言。

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从各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获取知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催生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领悟。经过经年累月的反思、归纳、总结,特别是世世代代的实践,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渐抽象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真理,并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特定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演进最终形成科学意义上的不同学科。每一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用语,包括概念、术语、定理、公理、定律、原则、概述和结论。每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并发展出了特定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概莫能外。

基于对人类知识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为培养合格人才计,高校首先应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宽泛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规范的专业教学与训练,赋予学生一般综合知识与特定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的知识结构。仍以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为例,修读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努力构建所修读专业的知识体系是绝对必须的。但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以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在认真修习并掌握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具备科学合理知识结构的本科学生既可以是某一学科的专才,又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才,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将会对他们未来在某一特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形成巨大助力。

第四,认真学好一到两门外国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以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正是顺应了全球化的时代大潮,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基本走完了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建设者的年青一代必须自觉加深对全球化的认识与理解,勇敢地直面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至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用国际化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一切事物,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重大领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和困难并存、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理出头绪,把握规律,明确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在同世界各国交往尤其是同各大国交往中的战略选择,并且善于将基于国际化视野展开的战略思考与眼下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国际化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国际化条件下,有关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成果以及相关资料和信息多以英语为载体,英语作为交流沟通工具,其意义和地位日益凸现。青年学生学会一到两门外国语,尤其是是熟练掌握英语,一方面能够直接使用外国语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处理各种事务和相关专业业务。另一方面,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和严谨思考,形成独到观点,在针对各类专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能够熟练地同外籍人士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理性争辩。这都应该是全球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要义。

第五,认真学习数学语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关系和信息交换的科学,向来被视为“哲学的起源”和“知识的基础”。数学亦有一套完整的专业术语体系,包含一系列准确描述客观事物的存在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的定理、公理、模型。这就是数学语言。在自身完备的数理逻辑体系规范下,缜密严谨成为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家看来,任何理论假设、任何研究成果、任何结论、论述和描述,未经严格的数学证明,都不能称之为真理。经多年发展,应用数学的兴起与完善将数学广泛运用到了各科学研究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高度融合带来了后者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就是最好的例证。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学好了数学,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学生们就能够依据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建立表达研究对象所涉及诸多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模型所含参数采集足够多的样本数据,利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规范的定量分析。经由数学模型架构严谨推导得出的理论结果,按照模型设定的条件予以校验,即可以获得比较接近或无限接近现实的结果。

概言之,但凡要做出某项决策,都一定会涉及到将某一(或某些)特定对象至于某种特殊条件下,观察和预测其未来的变动趋势和运动轨迹。量化分析研究相对精准地揭示出特定对象的运动规则,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各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理论计算可能发生误差的允许范围以及误差修订,最终为理性决策提供可信依据和坚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合理推断,缺乏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娴熟的量化分析研究能力,任何学科的讨论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统而言之的“混沌”状态,甚至一无所成。反之,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了数学语言,则将终身受益。

第六、认真学习计算机语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得益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端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事实上,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对地球的“全覆盖”,任何人都不可以“置身网外”。

广泛运用的互联网技术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硬件条件具备,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自由冲浪,畅游网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业已成熟的计算机语言去收集、筛选、处理海量信息,高效率办理各类公、私事务。计算机语言是指实现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由数字、字符、相关程序和计算机语言规则组成的语言系统。借此,人类可以向计算机传达指令,由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工作。

基于此,大学生当然要学好计算机语言,并在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加以灵活运用。主张学生努力学好计算机语言并不是指望他们都能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门家。时下绝大多数年轻人其实都不必精通计算机编程,更用不着花气力去琢磨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甚至不必在维修电脑上过多犯难。他们唯一需要的是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数据库,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基于对教学质量含义和培养人才应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准确认识,基于对南国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把握,基于对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的创新性思考,实施科学严谨的教学过程,实行严格的日常教学管理,南国的学生就有望被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宽阔的国际视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很强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言,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在实际操作层面急需推进的几项工作。

第一,以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规规矩矩办大学”。

要将经思想认识层面思考形成的理念落到实处,亦即宏观意义上的讨论成果必须经由微观意义上的具体改革举措才能充分地“接地气”。眼下南国的本科教学要上一个新台阶,要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头绪众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找准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牵住这个“牛鼻子”,就是抓住了实施高水平本科教学的工作重点,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奇效。

南国虽然年轻,仅有十多年的本科办学历史,也许谈所谓积淀、所谓传统、所谓风格,似乎离我们都还十分遥远。但换个角度想问题,南国的年轻,暂时还谈不上什么积淀、传统、风格,恰恰为它大展宏图,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留下了的巨大空间。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关键是画不画,怎么画!倘若南国秉持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和百年名校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在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学管理方面就要按照“规规矩矩办大学”的路数,一步一步走对、走稳、走好。待到建校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时,南国定能以深厚的历史积淀、悠长的办学传统、独特的教学风格、一流的教学质量傲视群雄,成为南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镇。

但凡一所成熟的大学,无一不高度重视科学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称全程教学计划),且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制定通常都能保持基本的相对稳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现象、新情况、新形势,这些高校也会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些调整,但只是限定在“微调”的范畴。从长远看,构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精髓和“灵魂”的主干课程体系,承载着这些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秀办学传统的传承,往往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在这些高校看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来,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被视为实施本科教学的“根本大法”,必须对其怀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如此做派,恰恰是一所大学已经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把科学制定并切实组织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推出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教学改革措施,强化教学管理,以促进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特色。

外语类各专业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扣住“办一流的外语专业”的目标,尊重外语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提升其运用特定外国语言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又要有意识地向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延伸;非外语类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充分展现专业教学串联与统领下,专业教学同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紧密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构成本专业理论架构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更要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全方位植入外语元素和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

第二,以一流的课程教学为抓手,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各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依其内在的学理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有机组合,是构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要办一流的民办大学,要切实提高南国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其他统统皆为空谈。

保证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关键是教师。

一要靠高水平的教师。

二要靠教师主导下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通力合作。

三要靠教师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高超的授课技巧。

四要靠教师依课程教学的自身要求精心编制的教学大纲。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四靠”中,高水平的教师、教师同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授课技巧都需要教师相对较长时间的感悟、积累和修为,想要一蹙而就是不切实际的。但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肯下功夫,善于学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厚积薄发,则完全可以期待。至于第四靠,更多地体现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本科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表明,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是保证高质量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教务处要协助各学院,紧扣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包括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开展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打造一流的课程,夯实南国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第三,狠抓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努力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完美收官。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体现了对本科阶段实施全程教学计划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目标的一次全面检阅验收,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质量的全方位展示。组织力量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严格认真的指导,帮助学生以创新性思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前夕得到一次宝贵的、接近实战的锻炼,用以检验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据此,各教学单位要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予以精心策划和安排。各学院院长作为组织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责组织专业教师拟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选题、安排指导教师、督促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题目、撰写开题报告书、完成初稿、最终定稿,还要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组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对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进行归档,对未通过答辩的论文,要责令指导教师指导相关学生按照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认真修改,交指定专家认定后组织再答辩。

南国过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客观现实是欠认真、欠规范,表面上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业务流程似乎一步不拉,但实际上是形式重于内容,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势必难以保证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这里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不到位。其一,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其二,院、系、专业教研室的督促检查不到位。

基于此,全校各学院要对毕业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尽管学校当下的确面临生师比过大的客观困难,仍要认真确定选题,督促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启动随机抽查机制,落实交叉审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争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有一个明显跃升。

第四,严格规范日常教学管理。

高水平的本科教学有赖于高规格的日常教学管理,越是办学历史悠长,有传统,有积淀的名校、大校,教学管理越是规范严格。南国要向建设“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和“百年名校”的目标迈进,日常教学管理一刻也不能松懈。实施规范严格的日常教学管理是以分管校长、教务处、各学院及其下属系(专业教研室)为主体,以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为客体进行的一项系统性的组织行为,其中教务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实际推进的重要职能。

要锻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严格的教学秩序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保障作用。倘若日常教学秩序松弛、散漫,疏于严格管理,要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教学秩序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起点。严格教学秩序这个基础不打牢,锻造一流教学质量的战略目标是必将被“虚化”,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自然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基于课程教学是构成整个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从对课程教学进行严格管理的角度切入,除了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外,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实施严格的课堂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

强调以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的行为主体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课堂教学纪律光靠“管”是绝对管不好的。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授课是否真有水平,是否真对学生有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课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课堂教学纪律是无需刻意加以管理的;其二,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机制,采取可行的措施,结合课程教学的进程,对课堂教学纪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三,教师本人必须注重自身行为举止的规范,为学生树立严肃教学纪律的典范。教师的课程讲授既有工作纪律,更有政治纪律。教师在课堂上决不允许散布与传播与当前我国基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抵触的思想、言论,绝不允许妄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应该是一条“红线”和“铁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务处作为学校直接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这一职能,不辱使命,迫切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指导与协助。总体而言,只要全校上下心中始终揣着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紧紧围绕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富有创新价值的审慎思考和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想提升教学质量之所想,急提升教学质量之所急,南国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1]本文为出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务处处长后,在学校2016年春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20161月)。

[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3]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191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