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四: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五要素浅谈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3于南国商学院

 

《一家之言》之四

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五要素浅谈

 

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往高了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实更为朴实平和的概括,应该就是“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怎样做人才能称得上“堂堂正正”?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3912月,为悼念援华抗战因公殉职的加拿大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所撰短文《纪念白求恩》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毛泽东主席看来,何以“树人”?一曰“高尚”,二曰“纯粹”,三曰“有道德”,四曰“脱离了低级趣味”,五曰“有益于人民”。敢问,哪一条不是意在“立德”?八十多年过去了,虽抗战烽火不再,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国内、国际各种矛盾相互纠结的复杂条件下,扎实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要“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支撑。此时此刻,重温老人家的教诲,怎能不倍感身为高校教师的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某些特定学科、特定专业、特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教育。要全面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将五大要素自觉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

第一,要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并且将此类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立德树人”,说到底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衷心的拥护者和建设者。倘若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流程离开学校的毕业生,或多或少地不能认同国家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质疑,甚至要对其发起挑战,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就难言成功。当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决定了高校毕业生中出现少数个别的“另类”与“奇葩”亦属正常,但一定要严格控制在一个绝对小的比例上。

为此,高校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广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珍视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要珍视来之不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将当下的学业进步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努力在其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教会学生用国际化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一切事物。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尽管近年来各种“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沉渣泛起,一时呈现风云诡谲之势,但全球化潮流仍以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从政治、外交、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维度,将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各国各地区彼此须臾不可以分开的“地球村”。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无时不在面对国际范围内一系列重大领域里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和困难并存的复杂局面。

今天求学于各类高校的莘莘学子身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时代,难免会产生些许彷徨。然而正是他们,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于一身,又须得登高望远,善于守正,恍惚不得。故高校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眼光与思维方式,教会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中,理出头绪,认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牢牢把握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大势。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将基于国际化视野展开的理性思考与自身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立志成为全球化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要本着教育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理念,教会学生做人,做好人。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者爱人”,主张只要教育得法,“路人皆可以为尧舜”。坚持教育的人本主义本位,说白了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化,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统一,教会学生做人,做好人。

市场经济体制究其本源,为纯粹的利己主义而非利他主义。一事当前,首先考虑有无自身利益,有多少自身利益,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市场原则,且不容挑战。因此才产生了“一切以自我为核心”,“为了一己私利,无事不可为”的不良社会氛围。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类的尊严,善于正确处理个人同自然、个人同社会、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帮助并教导学生牢固树立敬畏自然环境,敬畏自然规律,敬畏社会规范,敬畏伦理道德,敬畏公众利益,敬畏他人权利的思想观念。

 “性善”和“性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对立的范畴,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讨论的是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邪恶。自先秦以降,争论一直未曾停歇。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以审视,婴儿呱呱坠地,谈何“善”“恶”!人所以分“善”“恶”皆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化养成。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合理预期固然是所谓“理性人”假定,但同时市场经济也强调基于“天赋权利”的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故,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赋予每一个社会主体在共同遵守社会规则的条件下平等地追逐个人利益并努力使之最大化的权利。这在中国人看来其实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客观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诉求的相互交织重叠甚至冲突矛盾的局面,高校教师更要刻意培养学生的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在同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青年承载着社会的未来。当今天下,唯一亘古不变的要素恰为“变”本身。大千世界,朗朗乾坤,虽偶遇瓶颈,甚至出现某种挫折,然总体保持了科学昌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前进的大趋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或即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青年投身其中,一是要避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以致迷失方向,二是要张扬青年固有的朝气、锐气以及青年对新鲜事物天生的敏感性,充分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有所作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教育与引导青年必须基于冷静严谨的批判性思维,“审慎察变”、“积极顺变”、“灵活应变”、“自如驭变”。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将他的座右铭直接概括为“怀疑一切”。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更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更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打破现有的学科边界和思想约束,对任何论题或结论,都经由理论与实践的匹配关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加以质疑和重新审查。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教会学生基于怀疑、批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要强调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逻辑次序上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实践的起点与源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试想,倘若对既有的知识和结论都统统奉为圭臬,凡事皆唯书,皆唯上,就是不唯实,结果就只能是守旧、保守,墨守陈规。何来改革?更遑论创新!

第五,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讲求政治纪律。

我们兴办的是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讲台神圣,不容亵渎”!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多元化的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群体,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完全享有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并借助特定的渠道和平台,如报刊、书籍、网络等,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权利。但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将学术研究和课堂讲授严格区分开来。正所谓“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授课讲规矩”!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的应该是妥妥的“正能量”,决不允许那些所谓“大V”、“大咖”、“公知”、“恨国党”们,扯起普世价值的遮羞布,打着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旗号,在课程讲授和其他教学活动中夹带私货;决不允许任何人利用高校讲台肆意散布和传播与我国现行基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取向相抵触的思想、观点、言论;绝不允许任何人不负责任地妄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一条不可以触碰的“红线”,是高校教师必须遵守的“铁的政治纪律”!当然,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讲授的都不会是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然而,如何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正面教育”有机融进专业课程教学,全面施行“课程思政”,难道不就正是高校教师穷毕生心血孜孜追求方能到达的境界与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