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三:浅论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六大要素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3于南国商学院

 

《一家之言》之三

浅论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六大要素[1]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源源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各级各类高校在争取获得优质教学资源方面正在展开多层面激烈竞争。“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2]。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打造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生的基础性决定因素。然而,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要能够破茧化蝶,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则基本取决于在以下六个方面既要有精准的认知与感悟,又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自觉接受种种磨砺。

一、秉持一片爱心,深耕三尺讲台。

高校教师情系三尺讲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集教师职业之神圣,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于一身。要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教好书。而高校教师要把书教好,成为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爱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高校教师,一是要珍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对高校教师称号、教师职业和大学课堂怀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无保留地奉献给三尺讲台。

从大处看,秉持这份珍爱,教师自会无限忠诚于神圣的教育事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从小处看,秉持这份珍爱,教师就会快快乐乐地备好每一节课,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一旦踏入课堂,他(她)对三尺讲台的崇敬之情顿会油然而生,他(她)那份高亢的精神头和打心底里透出来的“精、气、神”,立马就能以他(她)为核心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向学生传输无限的正能量,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他(她)的课堂讲授字字珠玑,引人入胜。或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某一相关主题,旁征博引,立论思辨;或谨守教学大纲,依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逐层递进,娓娓道来;或结合国际风云际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侃侃而谈,发振聋发聩之宏论;或紧扣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针对某些案例抽丝剥茧,展深入细致之剖析……。

秉持这份珍爱,教师就可以将教书从承担一份教职,升华到追求一个事业的层面,进入到敬畏课堂、享受教学的境界。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是“人生三乐”之一,而津津乐道[3]。今天的高校教师心系三尺讲台,勤奋教学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又何尝不是源于心中有爱,方能乐在其中?!

作为高校教师,更要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能够与之实现相互间真诚情感交流和平等思想沟通的朋友。

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一不是通过结成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或曰社会关系)才能得以完成。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各类教学活动天生地要与学生发生关系。教与学这两个方面,从表象上看,教师是行为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状态,是教学活动的受体。但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活动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成效就将大打折扣。成就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并最终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浓浓的爱作为情感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并对此给予足够的珍视与尊重。曾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上语文课时在回答什么是“黑”字的反义词这个问题时,响亮地给出了“亮”的答案。老师敏锐地注意到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不回答“白”。“晚上,没有点灯,屋子里黑黑的,我好害怕。妈妈点了一盏灯,整个屋子亮堂堂的啦”。小男孩用稚嫩的语气但非常认真地回答[4]。老师当场就对小男孩的回答给予了热情赞扬和充分肯定,并由此引申开去,鼓励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这个故事中的那个小男孩与众不同的思维兴许只是“灵光一现”,但老师充满爱意的一句夸赞却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爱与被爱实质上是一个双向可反馈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对学生付出无尽的爱,学生自然会给教师爱的回馈。于是,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爱意,教师和学生一起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倘佯在爱的原野,学生就会在不经意间完成他们的角色转换,成为教学活动能动的参与主体。

二、“教好书”、“上好课”有诀窍。

高校教师要教好书、上好课其实是有诀窍的。

诀窍之一,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高校教师讲授某一门专业课程说到底是要传授专门知识,讨论专业问题。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足够厚实,专业视野足够开阔,才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地将专业课程讲好、讲活、讲透、讲深。

诀窍之二,要讲究授课技巧。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专门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在准确把握课程所含知识点及其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善于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掌握授课节奏,控制授课进度,做到课程讲授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同时还要结合授课内容善举实例,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诀窍之三,要注意授课规范。包括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课堂板书的布局安排与书写字迹,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语言和教学姿态,授课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变动,甚至教师的着装、服饰,教师本人是不是收拾得利利索索等等,其实都是很有讲究的,都要符合基本的规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字一句、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展现出严格的行为规范,必然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往往就能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奇效。

诀窍之四,要注意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高校教师讲授的是特定学科的专业课程,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授课同平常的“拉家常”、“侃大山”、“聊闲天”、“摆龙门阵”有严格的区隔。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准确掌握课程所属学科整套专业术语的中、外(英)文表述,并在课程讲授中加以规范使用。教师的讲授,辅之以教材、教学课件、练习、讨论等教学材料和教学环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向学生传达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建立起中、外(英)文对照的专业术语体系,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又能够为学生的后续专业修习打牢基础。

诀窍之五,要注意专业知识传授和语言艺术运用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是要让学生听懂,听明白,能掌握,会运用。达此目的的主要途径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教师的“讲”与“解”。但高校教师授课着实是一门艺术,全然不同于日常“大说白话”和“捧书诵读”。一旦开讲就刹不住车,像打连珠炮一般,一路讲将下去;或自顾自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对学生的感受漠然视之;或整堂课上下来始终音调高亢,置学生于持续的高分贝听觉轰炸之下;或授课全无激情,满堂似乎都在喃喃自语,完全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凡此种种,皆不足取!优秀高校教师既是某一学问的专门家,又要深谙语言艺术的真谛。仔细品味这些教师的授课,无一不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论述精准、例证鲜活,且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举止庄重、教态优雅、板书规范、语言幽默、讲述生动、充满哲理、抑扬顿挫,妙语连珠。或慢条斯理,一板一眼,或加快语速,一语带过,或轻言细语,娓娓道来,或加重语气,突显要点。他们的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生动,时而还会响起学生们一阵阵会意的笑声。听他们讲课,不啻为出席一场语言盛宴,享受一顿知识大餐。这样的教师,怎么能不让学生由衷敬仰,感怀终身?

三、从“传道、授业、解惑”看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关于教师的天职,唐代大文豪韩愈有过深刻的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从中可见,韩老夫子念兹在兹的有三点: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此其一;凡有道之士,皆须从而师之,此其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需要传授道理,就需要有老师,此其三。

韩老夫子所论“传道、授业、解惑”,看似三者并列,实则一以贯之。“道”在其中发挥着统领与串联的核心作用。

所谓“道”,至少有三重含义。

一曰修身养性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人们通常只是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殊不知“修”、“齐”、“治”、“平”的基础在于“正心”,而“正心”又仰赖于“致知格物”。也就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获得知识。作为教师,正是要通过对学生的教化,使其能够“致知格物”,养成优秀的品性,成为有志于弘扬光明正大品德之君子。

换言之,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性养成教育的职责。

二曰为人处事之道。古人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7]。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就在于要教导学生,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社会相处。通过教师的教诲,使学生谨遵先贤的告诫,学会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自觉地使自己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能顺应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准确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他们的行为举止合乎社会公认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经由教师的教诲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天文”(天道自然)与“人文”(社会人伦)的认知。由此而推及天下,万千学子皆能依“天文”、“人文”之道处事行为,以成“大化”就自在其中了。

换言之,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职责。

三曰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指在某处、某个行当安下身来。安身着眼于经由自身的辛劳,追求物质生活的殷实,包括居有定所,衣食无忧。所谓“立命”,指修养身性,以立天命。立命着眼于经由自身的品行修为,实现精神生活的升华,包括精神上有所追求,情感上有所寄托。无论何人,在辛劳付出的基础上,一则物质生活富足,二则精神世界充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就足以在社会上立足。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终其一身追求安身之道,立命之学。今天的莘莘学子,即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学生们要完成这一社会角色的转换,一是有赖于在教师的指导下修习专门知识,掌握未来足以能够享受“有尊严的生活”,并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真本领,经由高等学校的系统性培养,成为某一领域的创造性专门人才。总之,学生要能够以安身立命之钥,开启命运之锁。而给学生挂上那枚金钥匙的正是他们的老师。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非但能够掌握命运,不被命运戏弄,而且能够主宰命运,不受命运束缚,进而实现命运的自我开创。“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换言之,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教育的职责。

高校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说到底就是要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

四、站稳讲台,上好一两门专业课程。

高校教师自有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在三尺讲台上完成。看似不起眼的三尺讲台之于高校教师,恰如沃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舞者、战场之于将军。有了它,高校教师就可以长袖善舞,尽展翩翩风采,以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有了它,高校教师还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聪明才智,以渊博的知识学养教导学生。

高校教师要站稳讲台,天然地要求对教学工作怀有无限的热爱。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挚爱,如父母之爱儿女,妻子之爱丈夫,基于这份爱,小小的三尺讲台遂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教学工作的赤诚之爱,是高校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精神起点,是他们享受教学过程的情感基础。

高校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工作,当一名好老师,教好书,上好课,自是题中之义。但高校教师要想把课上好,上出品牌,必须懂得舍和得的辩证法,只有甘于舍,才能有所得。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在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外名校,也根本找不到那种什么课都能上,且豪言什么课都能上好的“牛人”!倘若真的遇着了这样的“牛人”,那么此公就极有可能正是那类看似“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下的全知”,其实什么都只是一知半解、略晓皮毛的“万金油”。殊不知,“贪多嚼不烂”正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大忌讳。

今天的高校教师要想真正做一个学问人,还必须谨记一千多年前韩老夫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的教诲,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实际工作需要,多年如一日,盯住且深耕一到两门专业课程。既规范讲授课程的知识体系、难点重点、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又善于将课程讲授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实现同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还刻意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此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细心揣摩,长期实践,注重总结,才能最终修成正果,成为教授这一两门专业课程的专家和权威。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可以尽显“舍我其谁”的霸气,放出这门课或这两门课“只有我上得最好”的豪言!

一位高校教师,非穷十年、数十年之功,不分昼夜,无论寒暑,苦心钻研,深耕细作,才能真正上好一两门课,受到学生打心底里的欢迎,甚至被学生记住一辈子。

五、潜心科研,开提升教学水平之源源活水。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面对清澈如镜的一泓池水曾有感而发,给后世留下了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对高校教师说来,科研之于教学恰如朱子所吟“活水”之于“渠”。科学研究是对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特定学科领域专业性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同时又为深化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和层次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活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从教书到教好书,从做教师到做优秀教师,其实就是一步之差。差就差在科研上!高校教师满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指定教材的体系与内容,循着教学进度,中规中矩地完成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课程讲授固然十分重要,但这只是做了一项基础性工作,达到了教师授课最基本的要求,仅仅是上了一门课而已。这一状态下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规矩的教书匠。缺了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和丰厚科研成果的滋养,教书匠的授课永远只能是干巴巴地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另确有部分教师的嘴上功夫着实了得。他们伶牙俐齿,口若悬河,可以把一门课讲得热热闹闹的,一时半会也的确能把学生给唬住,但实则只是停留在“嘴皮子利索”的层面,他们的口才虽足够厉害,语言虽足够华丽,但授课欠缺实质内容,终难以登堂入室。

而被学生尊为“某某先生”者,大多长期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经年累月,笔耕不辍,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他们,或为著作等身的大师巨擘,或为暂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所处学科领域内,针对某些特定问题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收获了累累研究成果。于是他们就能得心应手地将研究所得融会贯通于课程教学,课堂上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收放自如,一步一步地将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他们扎实的知识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批判思维、深邃的学术思想、睿智的专业眼光、宽阔的学科视野、娴熟的教学方法等等,统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载体,最终固化成了令学生终身难忘的一堂堂课。即便经数十年光阴荏苒,当年的学生都会以曾经求学于先生门下,聆听过先生的谆谆教诲而无比自豪。

六、毕生追求,铸独特之教学风格。

优秀高校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和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日臻化境”意即为此。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达到如此境界,非穷毕生精力,孜孜追求不可。

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取决于四个方面:

首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养。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的是特定学科的专业性工作。这就要求他们要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话语结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成果、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学科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本学科在构建学生完整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了然于胸。基于此,他们就有望成为特定学科方向上的专门家,具备了针对特定专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的话语权,他们讲授的专业课程就能够做到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既有理论高度,又能紧密联系实际,更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要有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万事勤为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10]。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客观上存在着求学经历、学科背景、专业工作能力、所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个人天赋也不尽相同。但要追求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养成勤奋、认真、治学严谨的特质。这一特质既从根本上筑建起了高校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脱颖而出的稳固基础,更是优秀高校教师学品和人品的具体体现。

第三,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要展现出为人师长的巨大亲和力。诚然,学生是高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对象。但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学生是不是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其角色定位的转换,成为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能动自觉的参与主体,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获得成功。要对学生引而导之,教师自身要具备深厚的学养、令人敬仰的人品、出类拔萃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准固然自不待言,但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近、可亲、可敬的师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说到底是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有了为人师长的巨大亲和力做基础,学生就认教师的账,对教师就一个大写的“服”和“敬”,师生间的心灵碰撞遂致情感认同,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引导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十分注重总结与积累。实现向优秀高校教师的嬗变,是在教师自觉行为基础上的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之举。这里全然没有只要年头熬到位,自然而然就能化蝶成仙的道理。虽经十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其过程也不能说不够艰苦,优秀高校教师的目标仍遥不可及的现象比比皆是。能够荣膺优秀高校教师称号者所以堪比人中龙凤,根本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尚未能将教学实践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所谓“自觉”,乃是指心中始终揣着努力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大目标,自觉地对教学实践加以梳理,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与积累,不断修正调整教学实践,使之能动地日臻完美。

高校教师秉持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和学生的赤诚之爱,铭记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精于课堂讲授的方法和诀窍,善于将科学研究与专业课程讲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高超的授课语言艺术,高校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遂能达到最高境界——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教师当然就会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获得学生的如潮好评,能够给学生留下足以让他们铭记一辈子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象,在学生心目中树起一座优秀高校教师学识与人格魅力的丰碑。

 



[1] 《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第六期。

[2]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6月,第1511-1512页。

[3]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4]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电灯,家家户户晚上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的年代。

[5] 韩愈:《师说》。

[6] 《礼记·大学》。

[7] 《周易》《贲卦·彖传》。

[8] 韩愈:《师说》。

[9]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10] 毛泽东:《195711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