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1日下午,全英(双语)教学资格证授予仪式暨本学期首次全英(双语)公开课在实验楼505举行。全英(双语)教学专家组组长周文贵教授以及全体双语教师共同见证了证书的授予仪式,并观摩了经济学院王蕴翠老师的双语公开课。
周文贵教授为王艺、赵芸、翁无双、张懿、钟晓凤五位新晋的全英(双语)教师颁发了全英(双语)教学资格证,并发表讲话。他表示,全英(双语)教师在我校尤为宝贵,略为遗憾的是目前只有40位左右的教师获得了全英(双语)教学资格,而且全英(双语)教师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只有43%。学校要进一步彰显外语特色,还需要大力推进全英(双语)教学,通过外语同专业教学的融合,实现外语向专业学科领域的延伸和外语特色的升华。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学术英语(经济)Ⅱ: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王蕴翠老师全程使用英语,从复习、新知识讲解、练习巩固、小结等几个环节进行授课。王老师先用几道判断题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引入新的知识,讲解了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步骤、计算公式,以及应用CPI来衡量生活成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课堂练习。王老师的公开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讲解详细,表达流畅,讲练结合,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听课认真。总的来说,王蕴翠老师呈现了一堂高质量的全英(双语)课。
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课堂模式稍显枯燥。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教师普遍习惯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授课,而没有转变为自己的教学体系。按照知识体系来教学,优点是系统性比较强,但是也容易陷入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窠臼中,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教学体系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将知识体系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非线性的重新编排,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术英语本身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那样就变成了用英语在上专业课了。
2. 缺乏互动性。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关注点往往在于自己怎么样把知识讲好讲透,缺少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的活动设计,减少教师的一言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表达和参与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3. 教学设计方面,缺少新鲜、有趣的教学素材。比如就学术英语来讲,可以以一些热点问题或者案例为载体,用专业英语进行表达、讨论、解释,让学生在参与问题的讨论或者案例的研究当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图、文:麦少苇
审稿:周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