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飞
未经预约,未打招呼,听了一节中文学院胡博老师的一堂摄影课,讲述的内容是常用摄影器材介绍。这不是一堂供学习参考的观摩课,也不是供品评的公开课,只是一堂普普通通的日常授课。
应该说,这堂课是成功的。课堂是朴实无华的,教师没有哗众取宠的语言,没有插科打诨的噱头。用平实而流畅的语言,附之简洁明快的PPT图文,条理清晰地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各种摄影工具的接单结构、功能和优缺点。重点突出介绍常用器材,略表其他相关摄影工具。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课堂上也常出现笑声,这笑声并非起于教师浅薄的逗趣,而是知识获取后满足的会心之笑。
虽则课堂的结构设计和逻辑展开还谈不上丝丝入扣,但整体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这位老师上课是认真的、用心的。他自带了自己正在使用的相机为教学道具,他背来硕大的三脚架......这些设备或许是学校应备的(大概没有?),没有坐等“应该”,而是自己主动解决问题。他甚至拆开自己的报废旧相机,交给学生传看,直观地了解相机的内部结构......
这就是平实而接地气的一堂课,成功的一堂课。看来上好一堂课未必一定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宇轩昂,一定要有大起大落的起承转合,而多的是在平实中见效果。
若以“求疵”的挑剔眼光看这节课堂,并非没有提升空间,诸如:单反光、五棱镜的光学原理可否借助学生已有的中学物理知识引导深入理解?辅助设备快门线的功能,可否引导学生用光学原理说明“手按快门轻微抖动对成像的影响”,理解“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道理?在理论高度上认识摄影工具的工作原理,这些是否是可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