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生课余活动负面反映的思考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230

作者:高雄飞

相对兄弟院校而言,我校学生更显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成为学校一大特色。这些活动大体包括配合教学专业的活动、兴趣爱好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娱乐活动等等。

引导得法的各种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是教学活动重要的有益补充,总体上给予肯定是无疑的。但在我中心为期一周的教学质量调研中,参加座谈的教师口中,或直接,或顺带,或专门,或旁及地对学生活动有些负面看法,这些看法,在日常教师们交谈中也时常能够听到。排除片面理解和情绪化因素,对学生活动存在某些诟病的负面反映大抵如下:

其一,学生课余活动总体数量偏多。有教师反映欲安排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作业,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无奈学生课后时间已被各类活动挤占(外语教师这方面反映较多,作为“强外语”特色的学校,无大量课外投入,难达目标)。

其二,对正常课堂教学产生一定冲击。一些学生常为筹备、参与社团活动而上课请假,他们的请假条呈送任课教师时又常常已经获得批准(其实这里着实存在一个学生上课究竟要向谁请假,或谁才能决定准假与否的问题)。甚至教室黑板上的学生活动海报中赫然就注明“可提供假条”字样。既引起任课教师反感,又一定程度造成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矛盾。

其三,学生活动缺乏统一安排与管理,指导不足。一些活动处于自发状态,指导教师由学生自聘,既无资格审查,更谈不上过程监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道德自觉。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苦乐不均,部分教师多方受邀,应付不暇,多数教师则游离于外。长期、频繁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为此付出的劳动亦无任何形式的认可。指导不足又带来学生活动质量不高,与预期距离过远。

其四,学生活动学术含量有待提升。缺乏指导的学生活动,自娱自乐倾向是必然的,应积极加以引导,避免过度娱乐化,增加科学含量、人文含量。这样的学生活动才更像大学生课余活动,才更有利于大学生专业精神、互助精神、团队精神的养成和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