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飞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以来,以教学督导身份听了多位老师(多为中青年教师)课堂授课,既为老师们忠于职守,认真执教精神所感动,亦引发一些关于提升教师授课质量方面的深入思考。
窃以为,教师业务能力的长进,授课质量的提升,主要不是依靠颂扬点赞(当然必要的时候这些也少不得),而是要靠锤炼。这个过程像极了玉器制作,再名贵的天然玉石,都难免存在些许瑕疵。玉器工艺大师区别于一般工匠的,正是在于大师能够针对玉石原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质、自然形态、纹理走向,精心构思,看准可能存在的瑕疵,能利用则利用,能避开则避开。如此千般打磨,精雕细琢,人们方能感慨一件件玉器工艺珍品的巧夺天工、千姿百态和精美绝伦。有感于此,给自己立下了一条刻意“吹毛求疵”的“臭规矩”,并循此随手记下了听课过程中的少许想法,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文字。供南国诸君参考。
1. 关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准备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教师备课当然首先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了解,这点对于学有专长的各位教师而言似不难做到。从学生角度来看,新知的获得离不开原有知识的铺垫。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授课内容丰富,讲述认真,但学生却多面有茫然。原因似起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相互衔接出了问题,知识链条出现了断裂。对此,有些老师是不曾预料的,授课中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缺少必要的补救措施,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提出,在教师备课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的充分了解。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此是极为重视的。教师须深知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在原有基础上引领学生提高一步,而不是不断发出“你们这也不懂?”“怎么连这都不知道?”的疑问,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的基础太差!”并将其视为教学效果不佳的理由。
2. 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是在广大教师中已经形成共识的教学理念。但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类情况:教师有启,学生不发;教师提问,学生默然;教师被动,自问自答;试图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却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说到底是“启而不发”。究其原因,有教师说:“此班学生木讷,无学习积极性”。这是要把锅甩给学生,将课堂沉闷的原因归结于学生的怠惰?
窃以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缺乏精心设计。我的基本判断是: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程度或因人而异),但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求知欲。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求知欲望的发生,通过师生互动使这种求知欲得以持续强化。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讲是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的产物,教学艺术的探讨所应耗费的精力不应少于钻研教材本身。
满腹经纶的学者或是平庸的教学匠。他们或许能够写出惊世骇俗的鸿篇大论,进了课堂却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如此死气沉沉教一辈子书的先生其实并不鲜见。要到达研究与授课相互统一的境界,唯有一途,那就是要刻苦钻研教学艺术,经由课前的精妙设计,通过师生间的充分互动,启发带领学生跨进知识的神圣殿堂。
3.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增添了不少新技术手段,多媒体设备早已成为常规课堂的标配。然而,所有这些新装备,要想真正做到便捷、灵活、视听并用,增强教学效果,必须以教师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对这些新鲜玩意应用得法为前提。
遗憾的是,在听课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部分教师对此产生了过度依赖的怪现象。姑且称之为“异化”吧。如:教师丢了U盘,手足无措;设备出现故障,无所适从。教学的辅助手段“异化”成为了主导手段。离开了PPT怎么连怎样讲课,怎样教书都不会了呢?再说,PPT才几岁?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时代,上课出彩,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课可是有人在呀。顺道提一下,更有PPT制作难谓精良者,大标题套小标题,茫茫然一片满屏枯燥的文字。何如传统板书逐步展开,引领思考呢?更不提当年的讲堂,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乃是做老师的基本功啊!
说了这么多,并不意味着要排斥这些新玩意,只是对“异化”日盛深感担忧。
4. 另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是否要求学生必须做课堂笔记呢?试想,80分钟的课堂,谁能做到至始至终都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那一定是个神人。
课堂笔记至少可以把移神别顾的学生不断地拉回课堂。专心课堂笔记的学生多了,手机刷屏的就一定要少很多。此其一;入耳不丢,过目不忘的天才学生又有几人?课堂笔记听、写、思结合,强化记忆并便于日后翻看、复习之用。此其二;一门课程下来,课堂笔记留下一个完整的学习材料,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学习。此其三;课堂笔记还可以记下教师讲授中超越教科书的“溢出收益”和学生在听课中的自我感悟。这些东西如不随手记下,一扭头就可能离你远去,再也找不回来。此其四。其实还可以列出好多理由。但无论如何,实在是看不出课堂笔记的坏处。个人的想法是,强烈希望学生要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对此要适时检查,作为平时成绩计算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