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由第四教研室组织的“AI赋能课堂教学案例研讨”活动在G302智慧教室成功举办。本次教研活动由石怡桐老师主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研讨。

针对传统词汇教学存在的“学用脱节”“参与不足”两大痛点,石怡桐老师在本学期教学中,开发出适配多教学单元的智能抢答系统。该系统创新采用“三轮递进式”任务设计:首轮通过中文释义快速匹配英文词汇,激活学生基础认知;次轮聚焦思辨观点句填空,在真实语境中深化词汇理解;终轮运用AI翻译评测技术,实现从知识输入到产出的跨越式训练。系统内置的积分排行、团队竞答等功能,使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
系统开发遵循“教师主导—技术支撑—学生主体”的三维理念:教师通过可视化Prompt精准描述教学需求,AI自动生成可扩展代码框架;借助跨平台调试,形成个性化教学应用;依托云数据库构建动态学习档案,记录每名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创新整合ICAP认知框架(被动—互动—建构—主动),使游戏化机制与高阶思维培养有机融合。
活动现场演示环节引发热议。与会教师普遍认为,该系统有效破解了词汇教学趣味性与学术性难以兼顾的难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多设备协同缺失、语义理解深度不足等问题,石怡桐团队提出“三步走”优化方案:短期升级WebSocket协议实现云端协作,中期引入大模型构建个性化反馈系统,远期探索虚实结合的元宇宙学习空间。这种“教学—研发—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为高校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活动尾声,于洪鉴老师总结指出:智能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创造新的教学可能性。当我们把机械操练交给AI,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育人本质。(大英部 于洪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