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文化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与交流

发布者:大英部-蔡燕玲发布时间:2025-03-17浏览次数:10

313日下午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三教研室开展了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为主题《文化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与交流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拓展教学授课模式,共同探讨该课程的教学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次教研活动在G304举行,第三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马丹老师主持。 

首先,宋灿华老师分享了《文化翻译》的授课思路和教学实践,其教学亮点鲜明且与时俱进。他将AI赋能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路径,利用AI工具进行文本翻译、搜索案例、辨析作品真伪等,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超星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练习、讨论等,并完成课后作业。线下课堂则进行案例分析、技巧讲解、学生作品展示等。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线上学习的便捷性,又保证了线下课堂的互动性和指导性,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宋老师注重翻译技巧专项训练,例如合译法、语态变换法、词类转换法、重译法等。通过分析教材案例、进行随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翻译中灵活运用。 

宋灿华老师做《文化翻译》教学实践分享 

随后,何梓健老师以Chapter 2“节日民俗”为切入点,展示了完整闭环的教学思路,译前: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判断和逻辑判断,理解原文意义和文化内涵。译中:引导学生运用词汇技巧和句法技巧进行翻译实践,并关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后:引导学生进行再理解,确保译文准确流畅,并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惯。何老师的教学特色非常鲜明且有个性化的深入思考和翻译实践沉淀,其一,课程强调中西方文化互鉴与对比,Chapter 2内容涵盖了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狂欢节、父亲节和母亲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重阳节、七夕节、元宵节等,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中西方文化互鉴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并学习如何在翻译中体现文化内涵。其二,重视翻译技巧演练和讲解,展示了讲解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常用技巧,如词汇技巧、句法技巧等,帮助学生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其三,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独特翻译视角,如本单元加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新知,巧妙拓展教学内容,挖掘翻译亮点,他重点关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化内涵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最后,强调翻译实践应用,每单元精心设计不同的翻译任务,本单元聚焦小组合作设计节日贺卡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何梓健老师做《文化翻译》教学实践分享 

   最后,唐翠翠老师课程设计独具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教学特色鲜明,第一,聚焦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设计。课程伊始,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对翻译的认识。针对学生四级水平、对翻译热情不高的情况,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和调整,将翻译理论与方法提前讲解,并结合课堂练习和课后实践,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翻译技巧。第二,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翻译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与技巧、翻译实践等多个方面。教师以中英语言对比为切入点,深入讲解语义、词法、句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翻译观。同时,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句子练习、课后段落练习以及专题翻译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翻译能力。第三,文化融入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课程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通过Trending Topics”环节,让学生分享国内外热点话题,并探讨相关翻译技巧。此外,课程还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文化专题翻译实践,例如将“龙”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翻译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并进行有效的文化传递。第四,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唐翠翠老师做《文化翻译》教学实践分享

本次文化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与交流的教研活动落下帷幕,三位老师分享了宝贵教学经验和心得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艺术。在翻译实践教学中中,我们要注重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表达,才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翻译教学需要与时俱进,AI赋能教学,将思政融入课堂,拓展文化翻译教学路径,要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此次教研活动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多元视角的翻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与会教师可博采众长,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构建文化特色鲜明、翻译实践凸显的教学生态。(大英部 马丹)